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2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末路窮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方的各民族。 (4) 晚節末路:朝代的末期。此指秦朝末年。 (5) 張耳:?∼西元前202,戰國大梁人。秦末,陳勝起兵,以張耳、陳餘為校尉。本隨關羽入關,後因與陳餘有嫌隙,餘率兵襲耳,耳敗走歸劉邦。於劉營,隨韓信破趙,斬陳餘於泜水上。卒謚景。 (6) 陳勝:西元前?∼前208,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莊賈所殺。 (7) 從兵:歸順的軍隊。從,音ㄘㄨㄥˊ。 (8) 叩:擊。 (9) 函谷:函谷關,位於河南省靈寶縣西南的關口。東起崤山,西至潼津,地形至為險要。為秦朝重要邊防。 (10) 咸...
酣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飲酒大醉。《晉書.卷四九.阮籍傳》:「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獲免。」唐.王昌齡〈大梁途中作〉詩:「當時每酣醉,不覺行路難。」
沈舟破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 〔注解〕 (1) 陳餘:秦大梁人,生卒年不詳。與張耳為刎頸之交,秦滅魏,為里監門。陳勝起兵,與張耳立陳人武臣為趙王而同事之,趙王立餘為代王。後耳降漢,與韓信破趙,餘亦遭斬殺。 (2) 項羽:項籍(西元前232∼前202),字羽,秦末下相人。力能扛鼎,才氣過人,與叔父項梁起兵吳中,梁敗死,籍繼為將,大破秦軍,自立為西楚霸王,與劉邦爭天下,戰無不利,但垓下一戰,楚軍瓦解,項籍自刎於烏江。 (3) 悉:全部。 (4) 釜甑:兩種古代的烹飪器具。釜,即今之鐵鍋。甑,音ㄗㄥˋ,煮東西用的瓦器。
梁惠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帝號。(西元前400~前319)姓畢名瑩,即戰國魏惠王。魏武侯子,繼位為侯。遷都大梁,僭稱梁王。曾卑禮厚幣,以招賢者。孟子說以仁義之道,但未受重用。諡號惠。
因勢順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因勢利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史記.卷六五.孫子吳起傳.孫子》載,戰國時期,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不敵,於是向齊國求救。齊國派將軍田忌前去救援,直接攻打魏國都大梁。魏將龐涓得到消息,立刻率兵趕回國,這時齊軍已經進入魏國境。為了一舉打敗龐涓,齊軍軍師孫臏分析情勢道:「三晉的士兵一向慓悍勇猛,十分輕視以膽怯出名的我軍。善於作戰的人應該利用這點,因勢利導,讓事情順應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設法讓魏軍猛追直趕。」所以建議田忌下令軍隊進入魏國境後,第一天做十萬個灶,第二天減少為五萬個,到了第三天只做三萬個,讓龐涓誤以為齊軍因為膽怯,士兵逃跑掉大半。結果龐涓真的中計,率著精銳輕騎火速追趕,...
詐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裝死去。《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梁主疑李克用詐死,趣兵還大梁。」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這老子詐死賴我,我也不怕。」
宮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子、王侯居住的宮殿。唐.高適〈古大梁行〉:「魏王宮觀盡禾黍,信陵賓客隨灰塵。」
不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念、不體恤。《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晉.劉琨〈勸進表〉:「狡寇窺窬,伺國瑕隙;齊人波蕩,無所繫心,安可以廢而不恤哉!」
深思遠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穰侯為戰國秦昭襄王的舅舅,昭襄王在位時以他為相。當時穰侯為擴張秦國領土而欲攻魏,於是派兵包圍魏都大梁。魏國大夫須賈為使其退兵,前往求見,分析秦、楚、趙、魏等各國間的依存與利益關係,然後說明秦之攻魏絕對是弊多於利,要穰侯「熟慮之而無行危」,也就是希望穰侯再次慎重思考,放棄攻打魏國。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深思熟慮」,用來說明凡事要仔細而深入地考慮。
百發穿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百步穿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蘇厲是戰國謀士。有一次,他聽說秦國大將白起即將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就對周王說:「白起曾經打敗了韓、魏、趙等國,並且殺害魏國將領,攻占了許多土地。現在他又要出兵攻打大梁大梁一旦被攻下,周王室就會面臨危險,您應該想辦法阻止。」於是建議周王派人前往秦國去對白起說:「以前楚國有一個名叫養由基的人,善於射箭。在距離柳樹一百步的地方射擊,射出一百支箭,每一箭都能射中柳葉,一旁觀看的人都誇讚射得很好。但是有一個路過的人,卻說:『的確射得很好,但是可以再教導他射箭的方法。』養由基聽了,就說:『大家都說我射得很好,你卻說可以教導我,那你為何不代替我射那柳葉呢?』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