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8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心一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心一意」之典源,提供參考。 #《杜氏新書》(據《三國志.卷一六.魏書.杜畿傳》裴松之注引)1>喜欲恕折節謝己,諷司馬宋權示之以微意。恕答權書曰:「況示委曲。夫法天下事,以善意相待,無不致快也;以不善意相待,無不致嫌隙也。而議者言,凡人天性皆不善,不當待以善意,更墮其調中。僕得此輩,便欲歸蹈滄海乘桴耳,不能自諧在其間也。然以年五十二,不見廢棄,頗亦遭明達君子亮其本心;若不見亮,使人刳心著地,正與數斤肉相似,何足有所明,故終不自解說。程征北功名宿著,在僕前甚多,有人出征北乎!若令下官事無大小,咨2>而後行,則非上司彈繩3>之意;若咨而不從,又非上下相順之宜。故推一心,任一意,直而行之...
畏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敬畏、佩服。《紅樓夢》第五五回:「若少有嫌隙不當之處,不但不畏服,一出二門,還要編出許多笑話來取笑。」
勢不兩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敵對的雙方不能同時並存。《三國志.卷五八.吳書.陸遜傳》:「得報懇惻,知與休久結嫌隙,勢不兩存。」也作「勢不並立」、「勢不兩立」。
前功盡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指白起(?∼西元前257),秦國郿人。秦之名將,善用兵,事昭王,因功封為武安君。後與應侯范雎有嫌隙,被免官賜死。 (2) 韓、魏: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二氏分晉,列為諸侯,韓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魏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趙地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皆為秦國所滅。 (3) 武:戰國時魏將,生卒年不詳。 (4) 藺、離石、祁:戰國時趙國都邑,在今山西省境內。 (5) 踐:用腳踩踏;通過。 (6) 梁:指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2《戰國策.魏策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為魏謂穰侯曰:「……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
不直一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態度,時常與人起衝突。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灌夫向田蚡敬酒。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
日月交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相互間勾心鬥角、明爭暗鬥。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二折:「俺兩個半生來,豈有些嫌隙;到今日卻做了日月交食。」
不直一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態度,時常與人起衝突。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灌夫向田蚡敬酒。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
前功皆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指白起(?∼西元前257),秦國郿人。秦之名將,善用兵,事昭王,因功封為武安君。後與應侯范雎有嫌隙,被免官賜死。 (2) 韓、魏:戰國時晉大夫韓氏與趙、魏二氏分晉,列為諸侯,韓地在今河南省中部及山西省東南部一帶,魏地在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趙地在今河北省南部及山西省北部一帶。後皆為秦國所滅。 (3) 武:戰國時魏將,生卒年不詳。 (4) 藺、離石、祁:戰國時趙國都邑,在今山西省境內。 (5) 踐:用腳踩踏;通過。 (6) 梁:指大梁,戰國時魏國首都,在今河南省開封縣。 ◎2《戰國策.魏策三》秦敗魏於華,走芒卯而圍大梁。須賈為魏謂穰侯曰:「……臣聞魏氏悉其百縣勝兵,以止...
不值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態度,時常與人起衝突。有一回,在丞相田蚡娶妻的喜宴上,酒酣耳熱之際,灌夫向田蚡敬酒。由於兩人過去有嫌隙,田蚡斷然拒絕,引起灌夫十分不悅,轉而向臨汝侯敬酒。臨汝侯正與護衛程不識耳語,沒注意到灌夫來敬酒,因此沒有理會他。連續受到兩次怠慢的灌夫,加上幾分醉意,頓時怒火中燒,大發雷霆,向臨汝侯罵道:「我平常就說程不識不值一錢,你還學女人和他咬耳朵講俏俏話!」經過這麼一鬧,原本就與他結怨的丞相更為憤怒,上書彈劾他大不敬,派人逮捕灌夫,並與其家人一起論罪問斬。灌夫的好友魏其侯想要救他,上書武帝替他說好話,卻因此受到牽連,被讒言所害,也遭來殺身之禍。後來「一錢不值」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毫無價...
睚眥之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怒目而視的嫌隙怨恨。引申為極小的怨恨。《舊唐書.卷五○.刑法志》:「睚眥之嫌,即稱有密,一人被告,百人滿獄。」也作「睚眥之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