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227 ms
共 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清渭濁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詩經.邶風.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涇、渭,甘陝境內的兩條河。清渭濁涇指清澈的渭水和渾濁的涇水。《文選.潘岳.西征賦》:「北有清渭濁涇,蘭池周曲。」後比喻明辨是非,善惡分明。也作「濁涇清渭」。
|
風馳電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馳電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
|
志同氣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4) 行耦:作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5)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于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汙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濱。死後,葬於箕山頂,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 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不受,...
|
盩厔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縣名。位在陝西省長安縣東,留業河與渭水的合流處。漢武帝時始置,故城在今陝西省盩厔縣東,屬右扶風。因此地山水曲折而得名。今大陸地區改為周至縣。
|
風雨調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望呂尚,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年老隱釣山林,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
(4) 五方之神:東西南北中之神。東方之神行屬木,南方之神行屬火,西方之神行屬金,北方之神行屬水,中央方之神行屬土。
(5) 受事:接任辦事。
(6) 殷:朝代名。西元前1751∼前1111。成湯始號為商,傳至盤庚,改號為殷,故稱為「殷商」。
|
風馳電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風馳電掣」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六韜》又稱《太公六韜》,相傳是西周時呂尚所著。呂尚,字子牙,本姓姜,周初賢臣。其先祖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呂尚年老隱居,周文王出獵時,相遇於渭水之濱,得到文王賞識,相談甚歡,文王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文王立呂尚為師,後呂尚佐武王伐紂,建立周朝,封於齊。《六韜》一書採用周武王與呂尚的對話形式寫成,分為六卷,內容主要為有關治國、治軍與戰爭的理論。在〈龍韜.王翼〉篇中,周武王問呂尚:王者之師應該有哪些輔佐人才?呂尚認為一支強大的軍隊,應該有七十二位優秀的幕僚,並就其職掌及能力一一回答。論及陣前奮勇殺敵的將領時,呂尚說:「一個...
|
渭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川名。源出甘肅省渭源縣西的鳥鼠山,東南流經陝西省,至高陵縣會涇水,又東流至朝邑縣會洛水,注入黃河。也稱為「渭水」。
|
道合志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子牙,東海人。本姓姜,其先封於呂,從其封姓,故稱為「呂尚」。周初賢臣,年老隱於釣,周文王出獵,遇於渭水之陽,相談甚歡,曰:「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佐武王克殷,封於齊,後世稱為「姜太公」。亦稱為「呂望」、「姜尚」。
(4) 行耦:作為相同。耦,音ㄡˇ,通「偶」。
(5) 許由:字武仲,生卒年不詳。上古之高士,陽城槐里人。據傳帝堯以天下讓之,不受,隱于箕山;堯又欲官之,由謂其言汙耳,乃洗耳於潁水之濱。死後,葬於箕山頂,堯號為「箕山公神」,以配食五岳。
(6) 伯夷:名元,字公信。殷末孤竹君之子。相傳其父遺命要立次子叔齊為繼承人。叔齊讓位給兄長伯夷,伯夷不受,...
|
戲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河川名。源出陝西省臨潼縣南驪山,北流入渭水,秦末項羽入關進至戲,即此地。
|
涇渭了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涇渭分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涇水是渭水的支流,源出甘肅省而流入陜西省注入渭水,《詩經.邶風.谷風》中說:「涇以渭濁,湜湜其沚。」意思是說涇水和渭水,各有清濁,在涇水注入渭水時,仍然清濁不混,界限分明。在《初學記.卷六.涇水九.敘事》引《辛氏三秦記》及《山海經注》提到:「涇水出安定朝郡縣西幵頭山,……與渭水合流三百里,清濁不相雜。」由此可見,自古即有涇、渭之清濁不相雜的說法,然而古時對於涇、渭二河的清濁,一直存在兩種說法,一說涇清渭濁,一說涇濁渭清。清末學者譚嗣同對此做過仔細的觀察,認為河水的清濁,是隨著季節時序而改變的,他在《石菊影廬筆識.學篇》中說:「留心覘之,夏秋二水皆濁,...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