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0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名實相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元127∼200,字康成,東漢高密人。為經學大家,箋注《詩經》、《周禮》、《儀禮》、《禮記》等書,為漢學家所尊。 (5) 《司馬法》:戰國時,齊威王命諸臣集古代兵法而成的兵書。〔參考資料〕 晉.魚豢《魏略》(據《三國志.卷一一.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王修》裴松之注引)太祖甚然之,乃與脩書曰:「君澡身浴德,流聲本州,忠能成績,為世美談,名實相副,過人甚遠。孤以心知君,至深至熟,非徒耳目而已也。察觀先賢之論,多以鹽鐵之利,足贍軍國之用。昔孤初立司金之官,念非屈君,餘無可者。……」
貫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融會貫通。《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自幼聰明好學,該博三教九流,貫串諸子百家。」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卷四.朱笥河先生》:「讀書破萬卷,訓詁、輿地及陰陽五行之學,靡不貫串。」
樸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清代的漢學家以考據訓詁的方法來研究經文為主的學問。如:「清代的樸學頗為興盛,名家輩出。」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習漢文,一直到1922年為止,長達11年的時間,因此打下深厚的漢文根柢。所以,雖然僅有國小文憑,但其漢學根基甚為深厚,故在台灣新文學開展期間,他不僅能以白話文創作,也能吟詠古詩詞。1920年自彰化第一公學校畢業後,在書塾中教授漢文。自小因眼翳,導致一隻眼睛失明,擔任私塾教師時,常戴著一副眼鏡,再穿上長袍馬褂,乍看之下很像飽讀詩書的「老學究」。事實上,楊守愚不但思想前衛,也相當關心當時臺灣社會的發展。1925年(大正14年)加入新劇團體「鼎新社」,該社是最早具有政治運動色彩的新劇團體。1927年因參與主張無政府主義思想的「...
束置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01.清.錢謙益〈洪武正韻箋序〉:「學士大夫束置高閣,不復省視。」02.清.江藩〈漢學師承記序〉:「至於濂、洛、關、閩之學,不究禮樂之源,獨標性命之旨。義疏諸書,束置高閣;視如糟粕,棄等弁髦。」 
楊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俳句的影響,多以短詩形式創作,最少兩行,至多六行;詩風清新自然,兼具抒情與哲理,含蓄動人。由於本身漢學涵養深厚,鎔鑄新詞十分順手,意象也輕巧鮮活。  楊華的創作走左翼政治路線,以悲觀消極的態度抒發小人物的心聲,詩中洋溢著為弱者和受侮辱者抗議伸冤的人道精神,對於殖民統治的非正義性有深刻的描述。 作品 《心弦集》52首、《晨光》59首,皆為小詩。《黑潮集》53首詩,多半是自勵自勉和抵抗日本殖民的詩作,從這組詩,可以看出他個人的窘迫、人生的種種磨難,也反映了殖民地台灣社會共同的悲哀。名為「黑潮」,或許是對所處時代社會的象徵...
夏目漱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京都新宿區喜久井町)一個小吏家庭,是家中末子。1874年,七歲,入淺草壽町的戶田學校。夏目自幼喜歡漢學,14歲開始學習中國古籍,少年時曾立志以漢文出世。23歲,夏目進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現東京大學)。1889年,就學期間的夏目因受好友正岡子規等人影響而開始寫作;同年9月9日,他的漢文暑假遊記《木屑錄》脫稿。《木屑錄》不僅是漱石最早彙集成冊的作品,且署名為「漱石頑夫」。漱石二字來源於唐代《晉書》的故事漱石枕流,一開始是子規的筆名,為夏目借用,並最終成為了他的正式筆名「夏目漱石」。1895年,在愛媛縣松山中學任教,後又去...
馬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9~166)字季長。茂陵(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人,東漢學者。從學者常千數,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尚書》、《三禮》等。
洛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二十多年來評論不斷,其中多首為美國漢學家白芝(Birch)教授選入他主編的《中國文學選集》。《石室之死亡》英譯本已於一九九四年十月由美國舊金山道明出版社。一九八二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中山文藝創作獎,一九八六年獲吳三連文藝獎。一九九一年復獲國家文藝獎。 著作著有詩集《靈河》、《石室之死亡》、《外外集》、《無岸之河》、《1970詩選》、《魔歌》、《洛夫自選集》、《眾荷喧嘩》、《年時間之傷》、《釀酒的石頭》、《因為風...
伊能嘉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能嘉矩(いのう かのり( Inō Kanori) 1867~1925),著名的日本歷史學、人類學者。 生平伊能嘉矩,字朋卿,別號梅陰、蕉鹿夢,日本岩手縣遠野市人。從小喜歡閱讀漢學、歷史書籍,23歲赴東京,在出版業上班,開始對人類學產生興趣。3年後伊能嘉矩加入東京人類學會,師從坪井正五郎(1863~1913);為了了解鄰國,也開始學習中文、韓文。(註1)明治28年(1895)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割臺,伊能嘉矩自願向日本當局請求前往臺灣,最後以以陸軍省雇員的身份來臺。來臺後他隨即與田代安定(1857~1928)組織「台灣人類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