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16.008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嘴脣。《說文解字.口部》:「吻,口邊也。」《漢書.卷六四下.王襃傳》:「庸人之御駑馬,亦傷吻敝策而不進於行,匈喘膚汗,人極馬倦。」《聊齋志異.卷一.畫皮》:「乞人咯唾盈把,舉向陳吻曰:『食之!』」
骨瘦如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警世通言.卷四.拗相公飲恨半山堂》:「以此終日憂憤,火大發。兼以氣膈,不能飲食。延及歲餘,奄奄待盡,骨瘦如柴,支枕而坐。」
狼狽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比喻身心疲憊困頓。如:「生病尚未完全康復,又得面對積累的業務,真是狼狽不堪。」宋.朱熹〈與政府札子〉:「風大作,頭目旋暈,幾欲僵仆,今已累日,精神愈見昏慢,委是狼狽不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消除、驅逐。如:「祛」、「祛災」、「祛除迷信」。南朝梁.蕭統〈陶淵明集序〉:「嘗謂有能觀淵明之文者,馳競之情遣,鄙吝之意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用力吐出。如:「啐一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氣管受到或氣體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而用力排出氣體。如:「咳嗽」、「嗽喘」。
不醒人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昏迷而失去知覺。《儒林外史》第一二回:「不想病大發,登時中了臟,已不醒人事了。」也作「不省人事」。
咳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喉部或氣管的黏膜受或氣體的刺激,引起反射作用,把氣體用力排出。
明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清醒。《儒林外史》第三回:「他喫這一嚇,把吐了出來,就明白了。」
天誅地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臟形或戟形。花暗紫色,先端為三角狀披針形,下部呈球形。蒴果球形,有稜角。根可入藥,有治眩暈、腹痛、袪等作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