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盡美盡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聽而不啼。」便是描述伯牙之琴藝發揮到極致時,可使老虎、猿猴都靜下來聆聽
聆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聆聽、欣賞。如:「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在家中靜靜的聆賞音樂。」
班級經營招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的心聲,作為調整班級步調的參考。儘量避免以專業權威的方式,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想法照單全收。一個能隨時聆聽學生想法的教師,不僅無損於專業威權,更能在學生心目中建立專業的形象。所以,班級生活中應該安排傾聽學生心聲的「師生交流道」時間,讓學生可以盡情地表達對班級的想法、對教師的觀感。(三) 目標導向招──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班級目標的達成是師生共同的期望,也是學校教育欲達成的目標。教師在班級經營時,應該儘量以「目標導向」策略,引導學生共同達成班級目標。唯有擬定明確的班級目標,並據而擬定目標達成的時間表,班級才能朝向預定目標前進。...
劉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此豁達》2003年《愛不厭詐》2003年《愛,因為抓不住》2005年《愛為什麼總矛盾》2005年《聆聽心靈的聲音》2006年《愛的美麗與疼痛》2007年《愛要一生的驚艷》2008年幽默散文《小生大蓋》1984年《教你幽默到心田》2002年溝通及語言藝術《創造雙贏的溝通》(與劉軒合著)1997年《把話說到心窩裡》2000年《把話說到心窩裡②》2001年小說《抓住心靈的震顫》1996年《殺手正傳》1997年《母親的傷痕》2003年 資料來源[1]維基百科 責任編輯109702211
孫梓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隱題詩 生平  孫梓評,一九七六年出生於高雄。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後就讀於花蓮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曾獲中央日報散文獎,台北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長榮寰宇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雙溪文學獎等獎項。 文學觀點  孫梓評感覺自己總像是無時不在等待著聆聽,等待這個世界告訴他一些什麼,好讓他乾燥的生命可以有一些小小的濡濕。  面對已逝的青春時光,一再回顧之時,總是有不同的觀點,不忍心將它一筆勾銷,一言難盡,一蹋糊塗,凡此種種,都像是小小斷代回顧中的召喚,喚他們到耳邊,給自己可
縱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性的最終目標。「隨心所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完全順隨自己的心意去做事。但後來在使用這句成語時,有時會轉用於任意施行而不管是否造成危害的負面表述。
標題音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人、事、物引發作曲動機,並在作品前冠以適當標題的純器樂作品。為英語program music的意譯。常與文學作品、繪畫藝術相結合。在中國,古代音樂創作大多以標題音樂為主;至於西方,標題音樂則流行於浪漫時期,如音樂會序曲、交響詩,皆屬於此類型。著名的樂曲如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田園〉、李斯特的交響詩等。
聽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聆聽接受。[例]執政者應時常下鄉聽取百姓的建議,才能知道人民生活的實況。
張大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他對台灣當下歷史現實問題的思考。」 著作 《西漢文學環境》《認得幾個字》《春燈公子》《戰夏陽》《聆聽父親》《城邦暴力團》一~四《最初》《公寓導遊》《四喜憂國》《雞翎圖》《大說謊家》《張大春的文學意見》《歡喜賊》《少年大頭春的生活週記》《我妹妹》《時間軸》《病變》《野孩子》《沒人寫信給上校》《撒謊的信徒》《尋人啟事》《小說稗類》(卷一、卷二)《本事》《歡喜賊》《雍正的第一滴血》《博士化身》 評價 張大春是當代台灣文壇中一位勇於實驗的頑童,他小說的品種,不能一言以蔽之,舉凡寫實、歷史、魔幻、後設、科幻、偵探、武俠、鄉野...
問題行為界定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題行為界定模式(student behavior problems)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學者韋特(Winter, 1995)指出,凡學生在課室內沒有做出「專注學習工作的行為」皆可被視為「問題行為」。專注工作是指學生按老師要求而做出的學習行為,包括:閱讀、寫作、聆聽、發問、作答或討論等。當學生在課室內做出非「專注學習工作的行為」,如:發白日夢、騷擾同學、與同學談話、擅離座位、講粗口、作弊及破壞公物等行為,都可算是「問題行為」。在界定此行為問題,常用者有四種不同的模式理論,分別是醫療模式、行...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