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7.3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鄭經建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前言2 經過3 關鍵字4 出處 前言鄭成功死後,留守在廈門的兒子鄭經,與在東都的鄭成功的弟弟鄭襲,展開一場權力鬥爭,兵戎相向。最後鄭經勝利,繼承王位。 經過鄭經取得王位後,仍繼續駐守廈門。但是由於清朝實施「遷界」政策以來,沿海30至50公里地區淪為荒地,使得鄭氏家族控制下的「陸路五商」無法獲得出口物資以供應「海路五商」,廈門失去了物資和情報來源。另外,鄭經和堂叔鄭泰發生衝突,引發內鬨,鄭泰遭到鄭經幽禁而自殺,引發鄭泰弟弟鄭鳴駿率部眾降清。1663年10月,清軍聯合荷蘭部隊圍攻金門、廈門,鄭軍節節敗退。1664年3...
爵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鼠尾紅、麥穗紅類型:一年生草本植株大小:十至三十公分生育環境:全台海拔一千八百公尺以下平地、向陽荒地、低海拔山區路邊或步道旁莖的特徵:全株披有微毛,多分枝,直立或斜上,呈方形葉的特徵:對生,橢圓形,卵形或近於圓形,全緣花朵著生位置:頂生,穗狀花序苞片:花下有密生的苞片,線狀披針形,生有剛毛類型:雌雄同株,合瓣花顏色及大小:紫紅色;徑約零點五公分,花序長三至七公分花被:花冠二唇裂,外面有毛;雄蕊二枚果實型態:褐色,長約五釐米長橢圓形蒴果,成熟時二裂種子:灰褐色,每次四顆生活週期:萌芽期為三至四月,花期為七至九月、結果期...
槍刀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泛分布於菲律賓等地區台灣分布情形:槍刀菜在台灣多生長於南部、東部低海拔的山區,在林緣、灌叢或路旁之荒地等皆可見其蹤影用途:藥用、庭園美化、地被、盆栽等 介紹爵床科(Acanthaceae)槍刀菜屬(Hypoestes )的槍刀菜,一般被歸類為多年生的亞灌木草本植物,其性偏好高溫、濕潤且光照充足的地區,生長適合的溫度則大約落在攝氏二十二度至三十度之間,其生性相當強健,具有耐熱性、耐旱性,另亦可忍受貧瘠的環境。槍刀菜通常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的菲律賓等地區,而在台灣則多生長於南部、東部低海拔的山區,在林緣、灌叢或路旁之
香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區:香葵通常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地區等地台灣分布情形:香葵在台灣多生長於低海拔山麓、平野地區,向陽的荒地、草叢或海邊一帶群集而生用途:庭園美化、大型盆栽、藥用等 介紹錦葵科(Malvaceae)秋葵屬(Abelmoschus)的香葵,一般被歸類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而其性偏好高溫、乾旱至濕潤、向陽的環境,適合生長的溫度則大約落在攝氏二十二度至三十二度之間,生性強健的香葵,一般為粗放生長,具有耐熱性、耐旱性、耐貧瘠,亦可抗污染。香葵通常廣泛分布於世界熱帶地區等地,而在台灣則多生長於低海拔山麓、平野地區,向陽的
肆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盡力。《三國志.卷一三.魏書.鍾繇傳》:「宜復關內開荒地,使民肆力於農。」《文選.陸機.辯亡論下》:「是以忠臣競盡其謨,志士咸得肆力。」
扛板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刺犁頭、犁壁刺、貫葉蓼、三角鹽酸類型:一年生蔓性草本植株大小:一至二米長生育環境:平地至低海拔之荒地、路旁、林緣和田邊花期:七至十月莖的特徵:紅褐色莖蔓生,有逆刺毛:全株無毛,外表略顯粉白色葉的特徵:互生,盾狀三角形,膜質,長三至六公分,葉柄有逆刺,延伸至葉脈上花朵著生位置:頂生,總狀花序花朵類型:雌雄同株,花朵非常小,綠白色或紫色花莖及花被:花莖短,花萼五枚,沒有花瓣雄蕊:八枚柱頭:三裂子房:圓球形果實型態:零點三公分大小黑色堅果球形,外覆宿存藍色肉質花萼,狀如漿果 貫葉蓼的由來因葉柄基部的圓形的托葉鞘,讓莖看起來...
拓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闢荒地以便遷移人民去居住。如:「拓殖邊疆」。
益母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洲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地區台灣分布情形:益母草在台灣多生長於低海拔的山部至平野地區,常見在山麓、荒地、果園或耕地的周邊用途:庭園美化、花壇、盆栽及藥用等 介紹唇形科(Labiatae)益母草屬(Leonurus )的益母草,一般被歸類為一年生或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性偏好溫暖至高溫、濕潤、向陽的環境,而生長適合的溫度則大約落在攝氏十八度至三十度之間,具有耐熱性、耐濕性、稍有耐陰性,可耐貧瘠。益母草通常廣泛分布於歐洲、亞洲如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等等地區,在台灣則多生長於低海拔的山部至平野地區,常見在山麓、
闢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墾荒地。明.徐光啟《農政全書.卷八.農事.開墾上》:「此闢地生財之說,雖屢廑廟議,而未睹成績也。」
坵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荒地。《三國演義》第一○○回:「掃秦川為平壤,蕩魏國作坵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