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吳嘉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嘉賓生平:字子序,江西南豐人。道光元年,恩柯副榜。十五年,中舉。十八年,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於京師結交王拯、邵懿辰。「懷經世志,不欲儀以文人自域」曾上述陳,建議加強海防、邊防。二十七年,因事謫戍,「出關荷戈」越四年,釋回。咸豐間太平軍興,返鄉「都團兵援郡成功」賞內閣中樞,加侍讀銜。同治三年,太平軍進軍南豐,其率鄉兵守城戰死。觀點:為學主陸、王學派,反對將程、朱理學與陸王學派對立。文從姚鼐,推從管同、陳用光。又師事梅曾亮,受古文法。與陳用光、陳學受、陳溥等,皆為桐城派流衍江西之代表。所為文「英奇磊落,嚴...
天涯地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天涯海角」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據《文苑英華.卷六八二.邊防上》引)年號武平,國即清晏,君之聞此,寧不欣躍。但昔緣王事,遊踐貴鄉,日想山川,依然舊識。吾既忝荷朝私,位逾臺袞,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圖。故鄉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天涯藐藐1>,地角悠悠2>,言面無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載,化被無垠,浮海窮山,罔不咸格,投竿負鼎,馳步蒼龍,崖穴丘園,爭趨金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戀本鄉,不能遊宦,門中子弟,望遣來儀,當為申聞。 〔注解〕 (1) 藐藐:曠遠廣大的樣子。 (2) 悠悠:眇遠無盡的樣子。
通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唐朝杜佑撰,二百卷。依劉秩.政典而增廣之,分食貨、選舉、職官、禮、樂、兵刑、州郡、邊防等八門,上溯黃、虞,下迄天寶,博取五經群史,及漢魏六朝人之文集奏疏中有稗得失者,每事以類相從,於歷代沿革,詳為記載。
水火深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水深火熱」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時燕國內亂,齊國乘機攻打燕國,燕國邊防毫不抵抗,結果大敗。這時有人勸齊宣王占領燕國,也有人勸他不要占領。齊宣王覺得吞併燕國是天意,但孟子對他說:「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喜悅快樂,那麼您就吞併它,就像武王伐紂一樣。如果您吞併燕國,燕國人民不喜悅快樂,那麼您就不要吞併它,就像文王時,因為紂還有賢臣,所以文王不伐紂一樣。今天以萬乘大國去征伐另外一個萬乘大國,對方人民所以捧著食物、飲水前來迎接,必定是渴盼來軍能解救他們於水深火熱中。假如來軍不但不能解救他們,反而使他們陷入更大的痛苦中,我看他們逃都來不及了,怎麼還會來歡迎來軍去占領...
地角天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天涯海角」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陳.徐陵〈武皇帝作相時與嶺南酋豪書〉(據《文苑英華.卷六八二.邊防上》引)年號武平,國即清晏,君之聞此,寧不欣躍。但昔緣王事,遊踐貴鄉,日想山川,依然舊識。吾既忝荷朝私,位逾臺袞,身持帝王之柄,手握天下之圖。故鄉如此,誠為衣繡,故人不見,還同宵錦。天涯藐藐1>,地角悠悠2>,言面無由,但以情企。今者王猷帝載,化被無垠,浮海窮山,罔不咸格,投竿負鼎,馳步蒼龍,崖穴丘園,爭趨金馬,君之才具,信美登朝,如戀本鄉,不能遊宦,門中子弟,望遣來儀,當為申聞。 〔注解〕 (1) 藐藐:曠遠廣大的樣子。 (2) 悠悠:眇遠無盡的樣子。
嘉峪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國大陸著名的古關口,位於甘肅省酒泉縣西嘉峪山的西麓,明洪武年間所置,居高憑險,為當時的邊防要地。
兵火連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烽火連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 「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軍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鎮南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位於廣西憑祥縣西南,與越南交界,為廣西通往越南的必經門戶,係邊防重地。關外有坡壘驛,即東漢馬援立銅柱處。
接天烽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烽火連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烽火連天」係由「烽火」及「連天」二語組合而成。 「烽火」是古代邊防據點用來報警的煙火。《史記.卷四.周本紀》:「有寇至,則舉烽火。」意思是說有外敵來犯,就燃起報警的煙火。 「連天」是與天空相連的意思,《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記載,王莽百萬軍隊逼近昆陽,將昆陽城包圍數十重,列營百餘座,一時「埃塵連天,鉦鼓之聲聞數百里」。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烽火連天」,比喻戰爭接連不斷。
楊一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年時代,被稱為神童,14歲便參加鄉試,並且被推薦翰林秀才。明憲宗命內閣擇師教之。成化八年(1472年)進士。楊一清貌寢而性警敏,好談經濟大略。在陝西八年,以其暇究邊事甚悉。入為太常寺少卿,進南京太常寺卿。有著清正愛民、保護忠臣、統一邊疆、鞏固邊防等等事蹟,仕途上,曾三起三落,最終鬱鬱而死。一清生而隱宮,貌寺人,無子。博學善權變,尤曉暢邊事。晚年與張璁、桂萼不合,被這兩人所軋,不獲以恩禮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