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0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發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宋時,凡應貢舉者,由所在州縣解送至京,稱為「發解」。明清稱鄉試考上舉人為「發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歲發解,連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發解之後,小弟奔走四方,卻不曾到京師一晤。」
|
眾散親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逞嗎?」眾仲回答:「我只聽過以德服人,沒聽過以戰亂為手段可以讓人心悅誠服。以亂服人,就像要整理絲線卻不先找出頭緒,只會讓情況愈來愈糟。州吁這個人仗著強大的武力進行殘忍的征伐,總有眾人反叛,親信背離的一日,他的計謀顯然難以得逞。」後來,四國聯軍又再次出兵攻鄭,取得了勝利,但州吁並未因此而獲得百姓的愛戴,反而在不久後就被殺了,果真應驗了眾仲的預言:「眾叛親離,難以濟矣。」「眾叛親離」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被用來形容不得人心,處境孤立。
|
軒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大寬敞。《儒林外史》第五三回:「這亭子雖然如此軒敞,卻不見一點寒氣襲人。」
|
百慮一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想法雖多,卻不謀而合。《後漢書.卷四九.王充王符仲長統列傳.仲長統》:「此其分波而共源,百慮而一致者也。」
|
尋蹤覓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處打聽別人的下落。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二折:「小生張伯騰,恰纔遇著的那個女子,人物非凡,因此尋蹤覓跡,前來尋他,卻不知何處去了。」《群音類選.官腔類.卷十一.昇仙記.湘子見叔》:「你這幾年在那裡遊,教娘倚門終日望無休,尋蹤覓跡音書杳,無處問因由。」
|
乍入蘆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歇後語)不知深淺。比喻新到一個地方,對當地情形還不熟悉。《西遊記》第三二回:「常言道:『乍入蘆圩,不知深淺。』──倘或被妖魔擄去,卻不又要老孫費心?」
|
狼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物體龐大、笨重。《西遊記》第四二回:「我兒,你雖然認得他,他卻不變大的,如狼犺大像,恐進不得你門。」也作「狼伉」、「狼犺」。
|
漏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洩露。《左傳.襄公十四年》:「今諸侯之事,我寡君不如昔者,蓋言語漏洩,則職女之由。」《儒林外史》第四六回:「況太公祖堂堂太守,何必要同這樣人相與?此說只可放在先生心裡,卻不可漏洩,說是小弟說的。」也作「漏泄」。
|
欺世釣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詭使〉篇中韓非認為,君主掌握法度,是為了要擁有生殺的權柄,然而現在遵守法度,想要忠心侍奉君主的人,卻不得進見;而言語巧詐,行為姦軌,僥倖得以偷欺於世的人,反而能夠常常接近君王,得到重用。
「盜名」則是出自《荀子.不苟》。荀子認為:富貴是人性所愛,貧賤是人性所惡,如果有人厭惡富貴,喜愛貧賤,這是違反人性,用來盜取聲望的作法。這兩個典源,一見「偷世」,一見「盜名」,後來被合用演變成「欺世盜名」,用來比喻欺騙世人,盜取名譽。
|
隔靴搔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隔靴搔癢」之典源,提供參考。 ※#《景德傳燈錄.卷二二.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1>福州康山契穩法寶大師,初開堂,有僧問:「威音王已後,次第相承,未審師今一會法嗣何方?」師曰:「象骨舉手,龍谿點頭。」問:「圓明2>湛寂3>非師旨,學人因底卻不明?」師曰:「辨得未?」僧曰:「恁麼4>即識性無根去也。」師曰:「隔靴搔癢。」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
(2) 圓明:佛教用語,指澈底領悟。
(3) 湛寂:佛教用語,其義有二:ヾ沒有煩惱、生滅輪迴。ゝ清靜。
(4) 恁麼:這麼、如此。恁,音ㄖㄣˋ。〔參考資料〕 宋.嚴羽《滄浪詩話.詩法》(據《歷代詩話》引...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