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8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拉格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三幕舞劇。嘉雷歐堤(Vincenzo Galeotti, 1733-1816)編舞編劇,夏爾(Claus Schall)作曲,L. Chipart與C. Lerneur佈景設計,1801年1月30日首演於哥本哈根皇家劇院。嘉雷歐堤是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的藝術總監(1775-1811),這段時期是他舞蹈生涯的後段,也是完成教學與編舞的最重要階段。《拉格沙》是首齣以北歐民間故事為題材的舞劇,主角拉格沙是位典型的傳說英雄。這類主題的引入舞劇中並非偶然,而是有先兆的,並且啟示了不少爾後浪漫時期編舞家的創作方向。作品靈感源自普拉恩(Christen Prahn)的一首詩,題材取自12世紀Saxo Gr...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歇拉娜吉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蹈名;或指跳此舞蹈之女舞者。此舞為愛爾蘭的教堂舞蹈,由女舞者表演,有帶來好運道的魔力。亦有學者稱此舞為《沒藥枝舞》,因舞蹈時舞者揮舞著沒藥綠枝。此舞至激情處以搖「聖鈴」示眾,此為《吉格》(Jig ; Gig)的教堂形式。這種揮枝的象徵,在多處愛爾蘭教堂廊柱上皆雕有形像顯示。以「綠枝」為舞器之習慣,和五月節舞很相似。後來,時日變遷,竟也起用愛爾蘭並不種植之棕櫚葉為舞蹈時用。義大利過去也有類似之《歇拉娜吉格》,稱作《聖西西里亞》(Saint Cecilia),只是將舞蹈形式轉為音樂形式來表現。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拉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動物或人力拉車,運輸物品。如:「山區裡交通不便,拉運是常見的運輸方式。」
|
哈拉那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西班牙與墨西哥土著舞蹈的結合,其表現的是一種通俗流行的西班牙風格之舞蹈,但有些動作如舞者在舞蹈時,面部不做任何表情,且雙目下視,是純屬墨西哥風格。《哈拉那舞》(Jarana)源自男女對舞的形式;舞伴相對形成兩排,舞時兩排相互交叉,再交叉,兩臂同時上彎舉,並彈手指作響。「哈拉那」一詞原意是「快樂的噪音」(Merry Noise)。舞蹈時伴唱歌詞多有印地安馬雅族語(mayan)。在鄉村中凡有宗教慶典或婚禮時,在教堂外皆有哈拉那舞的表演。音樂節拍為6/8與3/4之結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克拉德克,羅莎里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奧地利舞蹈家和教師。生於捷克Brno Moravia,卒於維也納。她是達克羅茲(Jaques-Dalcroze Emile)的學生,曾經學習過體操,1921年到1924年在「赫勒魯弗達克羅茲學校」隨弗藍(Ernst Ferand)、貝爾.費立素(Christine Baer-Frisseu)、克拉提娜(Valeria Kratina)和可洛雪德瓦(Jarmila Kröschldva)等人學習,受到達克羅茲對動作韻律觀念的影響。她認為把韻律體操用在舞蹈教學上,可以改變傳統舞蹈的觀念與方向。在學期間,她擔任學校舞團的獨舞者,同時也經常以個人的身分在Dresden發表作品。畢業後,留校任教。...
Selma Jeanne Cohe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1998、Simon and Schu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
|
克拉科維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一種波蘭之雙人舞,根據1510年之史料,《克拉科維克舞》起源於克拉科夫(Krakov)地區,當地人民皆諳此舞。其後為貴族所採用,舞蹈型式精緻化。目前波蘭全國各地皆有此舞。在輕快之2/4節拍音樂中,男女多對,舞成圓形;男方以右臂環繞女方之腰,女方以左手置於男方右肩之上。多對男女先圍成一大圓形,然後前後各列成一行,最後再變為圓形。舞時並有唱反諷性或讚美性之歌曲以為伴奏,有時亦唱歌。舞步則隨不同之歌曲而變化。此種舞步亦可由一對男女表演,表演時動作更為戲劇化。男舞者之鞋跟,鑲以金屬,腰帶上繫有銅鈴或銀鈴;舞時叮噹作響,成為舞蹈之節拍。舞者之服裝則多采多姿,女舞者著印花裙,白色上衣,外罩黃色背心...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馬勒庫拉舞蹈場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及其東北海岸小島上,有兩種舞蹈場地:長方形和圓形。每一村落擁有一舞蹈場地,為馬基禮儀循環的中心地點。作為祭禮用的石頭平台、都爾門、獨石巨碑(見馬勒庫拉舞蹈)即建造於此場地。另有新木鑼置放於此,主要的禮儀和儀式舞蹈亦於此舉行。在瓦歐(Vao)、阿它契(Atchin)和瓦拉(Wala),此種細長形的場地,新木鑼沿著上方或男人邊放置;在南方、馬勒庫拉和一些小島則是圓形場地而鑼放於中央。所有的舞蹈場地名稱皆意指「神聖地方」。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維拉卡瓦尼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土著艾瑪拉(Aymara)印第安人的舞蹈,是在拉巴斯(La Paz)六月三日耶穌升天後第四十日的天主教節日期間所表演,為一種充滿跨跳、雙足跳轉的激烈舞蹈。舞名來自於Wila Khawani,它是一種亮紅色的寬大防水衣,所有參與的十位舞者均穿著這種衣服,每位舞者表演一種動物,例如野貓、狐狸以及七隻駝馬,由鼓、笛樂隊伴奏。《維拉卡瓦尼舞》通常在教堂前面或富有人家的住宅內院表演,首先舞者會高高地揚起真的動物標本,這樣觀眾才知道他們要表演的是什麼動物。用來載運的駝馬與一大堆障礙物藏在某個地方或房間裡,接著狐狸和野貓跳著舞並四處尋找,企圖抓住他們。當一隻駝馬被抓,這位舞者就必須暫時離開,直到所有...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
巴利拉的青少年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利拉」是一九三○年代義大利法西斯政權(Fascist Party)為加速法西斯化所發起的青少年運動。一九二三年法西斯黨建立獨裁政權,當時的首相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 1883~1945),為了對學校施以嚴格控制,而發起一系列將青少年編納成許多政治、軍事型態組織的運動,使得義大利一九三○年代的青少年組織,率皆成為法西斯化機構,致力於操練、遊行、體能訓練及政治教條灌輸等類似軍事型態活動的校外活動。一九二六年,官方將這股青少年運動以十八世紀反奧地利起義中犧牲的熱那亞小英雄巴利拉為名,而正式命名為「全國巴利拉組織」(National Balilla Organizatio...
|
巴拉圭的圖書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拉圭為一位於南美中部的內陸國家,與巴西、阿根廷及玻利維亞之領土接壤,面積406,752平方公里,人口約4,400,000(1991年估計),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在巴拉圭的殖民地時期(1537-1811),圖書館多為宗教團體所建立,屬於個人的圖書館。至獨立時期(1811-1840),才逐漸有公共圖書館成立。 巴拉圭國家圖書館(Biblioteca Nacional)建於1869年,但其行政及組織架構則至1887年才規畫完成,目前該館館藏共有44,000冊,60種現期期刊。 在首都市立圖書館(Municipal Library)成為國家圖書館的一部...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