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動作技能學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是一連串有順序的活動,技能則是以動作為基礎而表現出高度精確熟練的一連串動作。技能學習是多個動作的適當配合,也是知覺與動作的適當配合。知覺歷程參與的成分隨技能的熟練程度而不同;技能越熟練,知覺參與的程度越少。動作技能的學習必須經過下列三個階段:
  1.認知期:學習者透過示範者的講解、示範,或自己按照說明書的指引,對所學技能的性質、特徵、注意事項等加以分析了解。在認知期,學習者經由實際觀察來了解正確的動作及進行的步驟。
  2.定位期:學習者經由練習將各個分立的動作連結成較大的單元,再將較大的單元連結成整體。因此整個技能中的動作經由多次的練習而趨於穩定,而且每個動作又...
動作分析系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分析系統是最近才發展出的整合型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儀器,其主要的功能在進行攝影測量分析。一般來說,動作分析系統包括攝影機(一或二部)、影片(film)或影帶(VHS)編輯器、電腦與動作分析電腦軟體等四部分,視錄影系統的差異而有些許的不同。
  由於人體快速運動時的特定動作運動時間很短暫,因此必須透過錄或攝影的方式以影片或影帶來儲存影像,儲存下來的影像資料則仍需經過適當的數位化(digitize)過程,以便將眾多的影像資料簡化,取得研究者需要的人體活動過程資料,以便做進一步的運動生物力學分析。動作分析系統的功能,即以整個動作分析過程的電腦化與統整而成,包括錄(攝)影時的場地布置、比...
動作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作教育是以人體自然的動作發展程序為基礎,給予不同年齡的兒童,實施不同的運動教學,使兒童不只是在生理上獲得正常發展,而且在心理上、社會上亦能透過運動教育達到全面性的發展。
  動作教育學者認為人體動作的發展有其一定的順序,有如一棵大樹,動作的基本要素是力量、時間、空間及流暢等,是大樹的根,而基本動作之彎曲、伸展、扭轉、走、跑、跳、躍、投、接、踢、截、擊等,是大樹的軀幹,至於一些個人運動如田徑、體操、水上運動和團體項目的球類、舞蹈等,則為大樹的枝葉,動作教育學者認為大樹要長得茂密,必須有深厚的根部為基礎。
  動作教育亦特別強調運動過程中,增進兒童的身體意識、知覺能力、語...
同理心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理學名詞。在戲劇演出中,觀眾對演員角色所產生的認同感。當劇中角色在高興、困頓、甚或是危險的狀態中,觀眾同時可以感受的心理狀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姿勢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演出名詞。演員為了傳達某些訊息所作的肩膀、手、臂、腿、足、頭等種種肢體語言,例如:演員聳肩以表示輕蔑、不了解或沒興趣等意思。英國的戲劇家彼得謝佛(Peter Shaffer, 1926-)所編的《蕾蒂絲與獨活草》(Lettice & Lovage)劇中,瑪姬史密斯(Maggie Smith)對導遊搖著無力的手,表示她對他的介紹覺得乏味。謝佛以這種非美化的方式,敘述女主角對正在參觀的房子的輕蔑。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技能動作領域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能動作領域教學係指教導學生作心理與動作聯結的學習,以發展操作或動作的技巧。這類的教學如指導學生將資料輸入電腦的動作、投球的動作、彈奏樂器等。
  布魯姆等人(B.S. Bloom, et. al.)認為人類的能力通常可分為認知、情意、技能動作三大領域,而學校中的課程、教學、評量的設計也大抵不超過這個範疇。這些學者們進一步發展這三個領域的教學目標分類體系,以供課程設計者及教師教學的參考。其中提出技能動作領域目標的學者有羅格斯代(C.E. Ragsdale)、奇布樂(R.J. Kibler)、哈羅(A.J. Harrow)、辛普森(E.J. Simpson)等人。
  這...
動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剖學名詞。指運動時的主作用肌肉。例如肘關節屈曲時,有很多肌肉參與活動,但此動作的主作用肌是肱肌和肱二頭肌(收縮)。反作用的拮抗肌是肱三頭肌(伸展)。輔助性作用的協同肌是前臂屈肌群。
獅陣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藝陣名。屬臺灣民間遊藝團隊之一種,相傳為古代「魚龍百戲」之遺俗《見臺灣民俗源流、十五上元暝》,每年自開年起各地方之龍炬〔見龍燈舞〕、「子弟陣」、「獅陣」等皆出動,至元宵節達到高潮。至今該類民俗舞藝仍盛行於臺灣各地方之迎神賽會與國家慶典中。俗稱《弄獅》、《舞獅》、《獅子舞》。目的在祈福,賀年節、賀喜慶之意。與《弄龍舞》《龍炬舞》同意義。它以一大行列舞動於街上,動作激烈兼有武術與特技之演出;如〈空中飛獅〉、〈步步高陞〉、〈翻獅〉等動作。表現威武雄壯,頂天立地之精神。使用之獅頭多為雄獅形狀《臺灣獅.前引 ── 舞獅》。早期皆以竹架糊紙或紙漿、木雕、皮革等縫製獅頭,現則以塑膠在鐵板模上壓製成形,較考究...
婁子匡、許長樂民國六十五年《臺灣民俗源流》、王宏隆《臺灣獅》1993、鈴木清一郎、《增訂臺灣舊慣習俗信仰》民國七十八年增訂。
坦達瓦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印度宗教儀式舞蹈用語,屬梵文(Sanskrit)音,是婆羅門教中「三摩耶」(Samaya)儀式之一部分,均由教徒表演;激動而熱烈性的足部動態稱為坦達瓦舞(Tandav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宮尾慈良著《亞洲舞踊的人類學》1987。
基本動作技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嬰幼兒期到成人期,人類終其一生的動作能力發展,皆不外乎包含移動的(locomotive)、操作的(manipulative)、和穩定的(stable)動作能力之發展。若從發展的階段來看,胎嬰期(出生前五個月到一歲)屬反射行為期(reflexive behavior),嬰兒期(零歲到二歲)屬初步動作能力期(rudimentary movement abilities),兒童早期(二歲到七歲)屬基本動作能力期(fundamental movement abilities),兒童中期(七成到十歲)屬一般動作能力期(general movement abilities),兒童晚期(十一歲到十三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