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1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1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一貧如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8.《三俠五義》第三二回:「因顏老爺在日為人正直,作了一任縣尹,兩袖清風,一貧如洗,清如秋水,嚴似寒霜。可惜一病身亡,家業零落。」
生不逢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續孽海花》第四六回:「可惜他生不逢時,若在康熙、乾、嘉時代,比較王漁洋、阮芸台真在伯仲之間。」
半途而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官場現形記》第五二回:「現在你世兄的意思,打算怎麼樣呢?開礦本是件頂好的事,不但替中國挽回利權,而且養活窮人不少。若是半途而廢,豈不可惜!」
順水推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順著水流的方向推船。比喻順應情勢行事。《歧路燈》第一○七回:「只可惜那三髯官兒不知名子,他能順水推舟,開籠放鳥,吾知此公子孫必然發旺。」《七俠五義》第四九回:「一伸手就要拿人。那大漢眼快,反把黃茂腕子攏住往懷裡一領,黃茂難以扎掙,便就順水推舟的爬下了。」也作「順水推船」、「順水行舟」。
前功盡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功盡棄」條。 01.宋.洪邁《夷堅志丁志.卷一二.淮陰民女》:「師若飲酒破齋,則前功盡廢,實為可惜。」 02.《三國演義.第一二○回》:「若輕召還,前功盡廢,誠可惜也。」 參考詞語︰前勞盡棄注音︰ㄑ|ㄢˊ ㄌㄠˊ ㄐ|ㄣˋ ㄑ|ˋ漢語拼音︰qián láo jìn qì釋義︰即「前功盡棄」。見「前功盡棄」條。 01.清.方苞〈與常熟蔣相國論征澤望事宜書〉:「其鄰近之國,雖仰我威德;至於臨敵決機,恐未能實心效命。萬一我師既至,而彼復遷徙鳥舉,則前勞盡棄,後策益艱。」
餘音嫋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宛如面談,亦其得也。所惜意隨言盡,無復餘音繞梁之意。」則是說歐陽修的敘事詩雖洋洋灑灑、滔滔不竭,但可惜意味不夠深遠,所以「意隨言盡」,沒有餘韻。
王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 授經圖》。 評價  宋朝文學大師蘇東坡曾讚美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可惜他的畫作已經亡失,今天所見都是後人的仿作品。 著作《王右丞集》、:《輞川集》 作品《終南別業》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首詩約作於開元十年作者年近四十之時。在開元十六年後從道光禪師學佛,以後隱居終南,他既追求清淨空寂,又不拾棄人生,所以詩中融入禪意,把參悟禪理與欣賞自然很好地結合起來。這首詩順應自然,尋求與自然默契的勝境,純以寫所用心取勝,人的行止...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事情,並無著述的責任。然而,司馬談和司馬遷明顯不滿足於「拾遺補蓺」。司馬談早有整理上代歷史的計劃,可惜卻「發憤而卒」,臨終前叮囑司馬遷,認為「自獲麟以來,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甚多,身為太史令,有完成論載上代歷史的任務。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也指出身為太史的職責說:「且余嘗掌其官,廢明聖盛德不載,滅功臣、世家、賢大夫之不述,隳先人之言,罪莫大焉。」因此,司馬遷一心秉承先人世傳及「述往事以思來者」的責任感,決意撰述《史記》。在《報任安書》中亦透露著述《史記》的目的,他說「凡百三十篇,亦欲...
玉不琢,不成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玉石不經雕琢,無法成為珍貴的玉器。比喻人須接受良好的教育及各種磨練,才能有所成就。《禮記.學記》:「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精忠岳傳》第四回:「因見令郎題詩報負,後來必成大器。但無一個名師點撥,叫這做『玉不琢,不成器。』豈不可惜?」
一文不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毫無價值。《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五回:「這幅畫雖好,可惜畫錯了,便一文不值。」也作「不值一錢」、「不值一文」、「一錢不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