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3.52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加體黃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思,典故出自《宋史.卷一.太祖本紀》。五代時,趙匡胤為後周太尉,奉命帶兵抵抗外族的入侵。當軍隊駐紮在陳橋鎮時,部下們拿出一件黃袍,為趙匡胤穿上,並且擁戴他為帝王,成為宋代皇帝,開始了宋朝的歷史。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黃袍加身」,用來指被擁戴為皇帝。在另外一篇《宋史.卷二四六.宗室列傳.鎮王竑》中,鎮王竑也同樣被湖州人潘壬等人帶至州治,被「黃袍加身」,用的就是擁立為王的意思。《水滸後傳》第一回:「黃袍加身御海宇,五代紛爭從此止。」則是說明了自從趙匡胤被擁立為皇帝後,一直紛紛擾擾的五代就從此結束了,終止了一段長期分崩離析的時代。
翦草除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去草絕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待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等死。《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傳.任圜傳》:「然坐而待斃,曷若伏而俟命?」《幼學瓊林.卷三.貧富類》:「無米曰在陳,守死曰待斃。」
取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聚齊、會合。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你兩個都到雁門關取齊。則要你得勝而回。」《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十一:「小牛即今去約石丟兒、安不著、褚偏嘴、朱百閒一班兄弟,明日在陳林家取齊。」
可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令人嘆惜、可憐。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張文潛三子秬、秸、和,皆中進士第,秬、秸在陳,死于兵,和為陝府教官,歸葬二兄,復遇盜見殺,文潛遂亡後,可哀也。」
除根翦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建議接受講和。但陳桓公卻認為宋、衛兩國才是難以對付的敵手,鄭國算不了什麼,就拒絕接受鄭國的講和。結果在陳桓公六年五月時,鄭國入侵陳國,陳國大敗,被擄去許多財物及俘虜。導致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因為陳桓公沒有廣結善緣,讓惡因滋長蔓生而不知悔改,隨之而來的便是自取禍害。周朝大夫周任曾說:「治理國家的,看到惡人惡事,就要像農民剷除田裡的雜草一樣,直接將聚生的雜草連根拔起,不讓它有再生的機會,這樣除去惡的,善的才能發揚。後來「斬草除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除去禍根,不留後患。」
絕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糧食用盡。《論語.衛靈公》:「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家語.卷五.在厄》:「孔子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藜羹不充,從者皆病。」
燕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宴飲遨遊。《禮記.少儀》:「朝廷曰退,燕遊曰歸。」《孔子家語.卷四.辯物》:「孔子在陳,陳侯就之燕遊焉。」也作「宴遊」。
慧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北朝一位高僧的法號。(西元515~577)俗姓李,武津(今河南省上蔡縣東)人。十五歲出家,專誦《法華經》,後從慧文禪師修禪。因北方戰亂,遷移南方,遊化十四年,在陳光大二年(西元568)入住南岳,說法修禪,陳地信眾望風歸附。他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並推廣應用在日常行事上,倡導法華安樂行。弟子甚多,以智顗最著名,後世尊為「天台宗三祖」。著作多為口授的講義,由弟子筆記整理而成,如《無諍行門》二卷、《安樂行》一卷,自著的有《誓願文》一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