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否往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否極泰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越王曰:「任人者不辱身,自用者危其國。大夫皆前圖未然之端,傾敵破讎,坐招泰山之福。今寡人守窮若斯,而云湯、文困厄,後必霸,何言之違禮儀!夫君子爭寸陰而棄珠玉。今寡人冀得免於軍旅之憂而復反。……何大夫之言,不合於寡人之意!」於是大夫種、范蠡曰:「聞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廣;形不愁,思不遠。』聖王賢主,皆遇困厄之難,蒙不救之恥。身拘而名尊,軀辱而聲榮,處卑而不以為惡,居危而不以為薄。五帝德厚,而(無)窮厄之恨,然尚有泛濫之憂。三守暴因之辱,不離三獄之囚,泣涕而受冤,行哭而為隸1>,演《易》2>作卦,天道祐之。時過於期,否終...
杜漸除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絕亂源的開端,去除細微的禍患。比喻防患於未然。《宋書.卷六八.武二王傳.彭城王義康傳》:「杜漸除微,古今所務,況禍機驟發,庸可忽乎。」也作「杜漸防萌」。
絕禍未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防患未然」。見「防患未然」條。01.《三國志.卷三八.蜀書.許麋孫簡伊秦.秦宓》「杜漸防萌,預有所抑,是以老氏絕禍於未萌,豈不信邪!」未然"> 
頭焦額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 亡:音ㄨˊ,沒有,同「無」。 (4) 曲突徙薪:彎曲煙囪,移開柴木。比喻事先採取措施,以防患未然。曲,音ㄑㄩ。見「曲突徙薪」。 (5) 上客:尊客、貴客。〔參考資料〕 漢.桓譚《新論.見徵》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旁,謂曰:「此且有火災。」即教使更為曲突,而徙遠其薪。鄰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里並救擊。及滅,止而烹羊具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燋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夫豈獨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
李下瓜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瓜田李下」。見「瓜田李下」條。01.宋.劉克莊〈送勳姪之官嵢峽〉詩五首之二:「李下與瓜田,嫌疑謹未然。先賢監竹木,不食筍多年。 」02.《福惠全書.卷三.蒞任部.申繳門簿》:「愚謂:折柳樊圃,良士瞿瞿;李下瓜田,君子所避。」
否極泰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否極泰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越王曰:「任人者不辱身,自用者危其國。大夫皆前圖未然之端,傾敵破讎,坐招泰山之福。今寡人守窮若斯,而云湯、文困厄,後必霸,何言之違禮儀!夫君子爭寸陰而棄珠玉。今寡人冀得免於軍旅之憂而復反。……何大夫之言,不合於寡人之意!」於是大夫種、范蠡曰:「聞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廣;形不愁,思不遠。』聖王賢主,皆遇困厄之難,蒙不救之恥。身拘而名尊,軀辱而聲榮,處卑而不以為惡,居危而不以為薄。五帝德厚,而(無)窮厄之恨,然尚有泛濫之憂。三守暴因之辱,不離三獄之囚,泣涕而受冤,行哭而為隸1>,演《易》2>作卦,天道祐之。時過於期,否終...
防微慮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干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臣愚以為左官外附之臣,依託權門,傾覆諂諛,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誅。 〔注解〕 (1) 陛下:古代臣民對天子的尊稱。 (2) 戲豫:遊戲豫樂。豫,樂。 (3) 湊:聚攏、聚合。
泰去否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否極泰來」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趙曄《吳越春秋.句踐入臣外傳》越王曰:「任人者不辱身,自用者危其國。大夫皆前圖未然之端,傾敵破讎,坐招泰山之福。今寡人守窮若斯,而云湯、文困厄,後必霸,何言之違禮儀!夫君子爭寸陰而棄珠玉。今寡人冀得免於軍旅之憂而復反。……何大夫之言,不合於寡人之意!」於是大夫種、范蠡曰:「聞古人曰:『居不幽,志不廣;形不愁,思不遠。』聖王賢主,皆遇困厄之難,蒙不救之恥。身拘而名尊,軀辱而聲榮,處卑而不以為惡,居危而不以為薄。五帝德厚,而(無)窮厄之恨,然尚有泛濫之憂。三守暴因之辱,不離三獄之囚,泣涕而受冤,行哭而為隸1>,演《易》2>作卦,天道祐之。時過於期,否終...
杜微慎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杜絕、防止禍患於未然。《明史.卷二○二.胡松傳》:「松言邊兵外也而內之,武庫仗內也而外之,非所以重肘腋,杜微慎防也,執弗許。」
正冠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李樹下不要整理帽子,可避免偷李的嫌疑。語本《樂府詩集.卷三二.相和歌辭七.無名氏.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後比喻引起他人疑猜。《梁書.卷三三.王僧孺傳》:「下官不能避溺山隅,而正冠李下,既貽疵辱,方致徽繩。」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