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76.157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平安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代在邊塞地區每隔三十里就設置一座烽火臺,平日無事時,入夜施放烽火以報平安,稱為「平安火」。宋.陸游〈五月十一日夜且半夢從大駕親征盡復漢唐故地〉詩:「苜蓿峰前盡亭障,平安火在交河上。」
比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縣名。東漢時屬交州日南郡,晉、南朝宋、齊俱沿其舊。隋為蕩州比景郡治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溫水注》:「自盧容縣至無變,越烽火至比景縣,日中頭上,景當身下,與景為比。」
煙火之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邊界告急烽火。指外患相抗的戰爭。《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下》:「初,北邊自宣帝以來,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
桔槔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桔槔上置烽火,作為傳遞警告敵人來襲的高塔。《樂府詩集.卷九三.新樂府辭四.張仲素.塞下曲五首之五》:「陰磧茫茫塞草腓,桔槔烽上暮煙飛。」
墩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臺。《明史.卷二一四.楊博傳》:「又以暇修築肅州榆樹泉及甘州平川境外大蘆泉諸處墩臺,鑿龍首諸渠。」
烽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烽火和鼓聲,都是戰時所用的工具。或比喻戰亂。《文選.沈約.齊安陸昭王碑文》:「烽鼓相望,歲時不息。」
爟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偵候敵人的烽火。北周.庾信〈周上柱國齊王憲神道碑〉:「匈奴突于武川,爟火通于灞上。」
流亡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逃亡的生活。如:「烽火遍地,人民顛沛流離,譜出無數辛酸的流亡曲。」
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戍守烽火臺的兵士。唐.戎昱〈塞上曲〉:「山頭烽子聲聲叫,知是將軍夜獵還。」
警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警戒候望。《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軒轅西四星曰爟,爟者,烽火之爟也,邊亭之警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