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391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明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年的下一年。《儒林外史》第二回:「他便念道:『獃,秀才,喫長齋,鬍鬚滿腮,經書不揭開,紙筆自己安排,明年不請我自來。』」
簿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記錄的工作。《新唐書.卷四七.百官志二》:「教學則簿記課業,供奉几案、紙筆,皆預偫焉。」
秀才人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秀才多以詩文書畫為餽贈之物,所費無非紙筆而已。比喻菲薄的贈品。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折》:「量著窮秀才人情只是紙半張。」《鏡花緣》第三一回:「些須微物,不過略助雅興,敝處歷來猜謎都是如此。秀才人情,休要見笑。」
筆力透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力透紙背」之典源,提供參考。 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記〉(據《全唐文.卷三三七.顏真卿》引)真卿前請曰:「幸蒙長史傳授筆法,敢問工書之妙,如何得齊於古人?」張公曰:「妙在執筆,令其圓轉,勿使拘攣;其次諸法須口傳手授之訣,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於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紙筆精佳;其次諸變適懷,縱捨規矩。五者備矣,然後齊於古人矣。」「敢問執筆之理,可得聞乎?」長史曰:「予傳授筆法之老舅彥遠曰:『吾聞昔日說書若學,有工而跡不至。』後聞於褚河南1>曰:『用筆當須如印泥畫沙。』思所以不悟,後於江島,遇見沙地平淨,令人意悅欲書2>,乃偶以利鋒畫其勁險之狀3>,明利媚好4>,乃...
書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無紙筆,記載文字於竹簡上,故稱書籍為「書策」。《韓非子.顯學》:「藏書策,習談論。」
男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男孩子。晉.陶淵明〈責子〉詩:「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紙貴洛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的大文人張載,請教有關成都的風土民情。為了寫成〈三都賦〉,左思花了十年的時間構思,他的家中到處掛著紙筆,連廁所和籬笆上都不例外,只要一有靈感,他便立刻提筆寫下。在創作的過程中,左思又覺得自己的學問不足,便向朝廷請求擔任掌管圖書的祕書郎一職,以便翻閱各種書籍,作為寫作的材料。後來〈三都賦〉完成,卻並未得到時人的重視。左思認為自己的文筆並不比班固、張衡差,恐怕是當時的人不喜歡他的形貌,所以也看不起他的文章。左思聽說皇甫謐是位著名的學者,便拿自己的作品去向他請教。皇甫謐看了〈三都賦〉之後非常欣賞,並為左思寫了一篇序。後來張載為魏都的部分作注,劉逵也為蜀都、吳都兩部分作注,衛權又寫了略解。連官至司空...
宿世冤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世結仇的冤家,形容積怨極深。亦常用作反語,用以暱稱所愛的人。宋.無名氏《道山清話》:「彭汝礪久在侍從,剛明正直,朝野推重,晚娶宋氏婦,有姿色器資,承順惟恐不及。後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紙筆,大書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婦,從今以往,不打這鼓。』投筆而逝。」也作「夙世冤家」。
超前絕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也有同樣的用法。唐朝人認為草書的筆法,始自東漢的張芝。張芝曾學書於崔瑗、杜度。他勤練書法,從不擇紙筆,只要家中的日常用品都可作為模擬書寫的工具;平常都對著銅鏡執筆,來糾正自己的姿勢。他為了方便練習書法,又在家門前挖了一個大池塘,習字後便將毛筆和硯臺在池中清洗,年復一年,池塘的清水竟然全被染黑,稱為「墨池」。張芝的天賦加上後天的努力,讓他的成就青出於藍,更勝於藍,超越了兩位老師,獲得了「草聖」的美譽,當時的人珍惜張芝的墨寶到了寸紙不遺的地步。張懷瓘更在《書斷》中稱讚張芝的書法成就「超前絕後,獨步無雙」。 後來演變成「空前絕後」這句成語,「空前」就是超越前人,前人無可比擬的意思。「空前絕後」...
筆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的筆和木簡,相當於現在的紙筆。《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諸侯之事,未足觀也。請為天子游獵賦,賦成奏之。』上許,令尚書給筆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