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井蛙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識見偏狹。《弘明集.卷二.宋.宗炳.明佛論》:「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妄抑大猷。」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五.詞曲》:「世人未曾遍觀,逐隊吠聲,詫為絕唱,真井蛙之見耳。」
斷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判斷之後所作的結論。如:「妄下斷語」。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補遺.內閣.致堂胡氏》:「孝宗一日宮中閱鑑綱目,有致堂胡氏斷語,未知其人,因出御札付內閣,問其本末。」
掩耳盜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劉子.卷二.慎獨》用的就是「盜鐘掩耳」,《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又省作「盜鐘」。
竊鐘掩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被濃縮成「掩耳盜鈴」,用來比喻自己欺騙自己且妄想藉以瞞騙他人。出現「掩耳盜鈴」的書證如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朝覲官進獻》:「夫既曰官銀,那有無礙之理,真掩耳盜鈴也。」然而從古書裡的記載,卻不難看出早期文獻的「鈴」都是作「鐘」,例如北齊.劉晝《劉子.卷二.慎獨》用的就是「盜鐘掩耳」,《梁書.卷一.武帝本紀上》又省作「盜鐘」。
沆瀣一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猶「沆瀣一氣」。見「沆瀣一氣」條。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二.列朝.講學見絀》:「文貞柄國,湛、聶俱得恩贈加等,湛補諡文簡,聶補諡貞襄,蓋二公俱徐受業師,在沆瀣一脈宜然。」
顧亭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本傳1.1 顧炎武1.2 亭林先生1.3 《天下郡國利病書》2 清初三先生 本傳 顧炎武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號亭林,復以避仇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一年癸丑,卒於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得年七十歲。三十三歲時(1645),清兵渡江南下,崑山城破,母王氏殉節,遺命炎武「無仕異代」。後炎武受到一家僕與仇家的迫害,輾轉流徙,順治十一年,將家僕溺殺,以殺人罪下獄,賴友人救助減刑免死。其後仍受到仇家追殺,於順治十二年赴北游歷,來往於山東、河北、山西、陝西一帶,先後六謁...
一錢不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語拼音︰bù zhí yī qián釋義︰猶「一錢不值」。見「一錢不值」條。 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九.臺省.御史大夫被論》:「此兩公俱以直臣起家致大位,晚途遭詬,不值一錢,憲體至是掃地矣。」 參考詞語︰半文不值注音︰ㄅㄢˋ ㄨㄣˊ ㄅㄨˋ ㄓˊ漢語拼音︰bàn wén bù zhí釋義︰猶「一錢不值」。見「一錢不值」條。 01.《官場現形記.第一二回》:「倘或事事讓他,他一定拿你看得半文不值。」
湯顯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550~1617)明江西臨川人,字義仍,號海若,又號若士,別署清遠道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主事,以批評朝政貶官,後罷官歸里,專事寫作,詩宗香山、眉山,文學南豐、臨川,尤精戲曲,其代表作有《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紫釵記》四種,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種曲,作品詞句典麗生動,排場取材亦頗佳妙,對後世影響甚大。有玉茗堂集傳世。
極重難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弊病已至極重,很難改正。見「積重難返」條。01.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卷一三.舊制一廢難復》:「他如藩臬臺與按臣本寮友,今以素服行半屬禮,參游亦方面重寄,今叩頭披執,與卒校無異,此又皆勢處極重必難返者。」02.清.黃宗羲〈高元發三稿類存序〉:「當極重難返之勢,余又無祿位容貌如震川所云『巨子』者,足為人所和附。嗟乎,余何以得此于元發哉!」
錢謙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陸遊、李商隱、韓偓等。崔呈秀作《東林黨人同志錄》將錢列為黨魁,王紹徽編《點將錄》稱其「浪子燕青」。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進士,泰昌元年詣闋補官。不久遭御史陳以瑞彈劾。削籍南歸。崇禎元年(1628年),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遭溫體仁、周延儒排擠,被革職。崇禎十四年(1641年),迎娶名妓柳如是,致非議四起,婚禮中的船被扔進了許多瓦石。後任南明朱由崧弘光朝廷禮部尚書,當清軍兵臨城下時,柳如是勸錢與其一起投水殉國,錢沉思無語,最後說:「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奮身欲沉池水中」,卻給錢謙益拉住。最後錢謙益率諸大臣在滂...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