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6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9.122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叉拍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ddigesia mirabilis
體長10~29公分,雄鳥體長大於雌鳥。只有4根發育完整的尾羽(其他鳥尾羽有10根),雄鳥外側2根尾羽呈鏟狀且向外延伸彎曲。喙直,呈黑色。雄鳥頭冠藍紫色,喉部綠色,頰白色,眼後方及後頭部褐色;背部綠褐色,翼褐色,中間2根尾羽綠褐色,外側尾羽褐色。雌鳥頭頂至背部及尾羽前半部綠褐色,腹面白色,尾羽後半部黑、白、褐色均勻相間。
分布於南美洲之秘魯北部,僅局部分布於海拔2,300~2,600公尺的Chachapoyas地區。
活動於亞熱帶森林及灌叢。目前為止人類對於叉拍尾鳥的生態習性所知甚少,僅知於求偶時,雄鳥會展示喉羽及尾羽,在雌鳥面前來回飛行。
鳥綱(Class Aves)
雨燕目(Order Apodiformes)
鳥科(Family Trochilidae)
緣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iptortus linearis (Fabricius, 1775) 條緣椿象,別名白條緣椿、豆類條緣椿或豆緣椿象,本種屬於中小型椿象,成蟲體長約11.8-13.6mm,寬約2.4-2.9mm,體色褐色,體型狹長,體側中間略微向內凹陷。頭在複眼前呈三角形、複眼後縮為頸狀。觸角四節,第二節最短,末節黃色,長度最長,甚至比第二、三節相加還長。口喙長達中足基節處。前胸背板略呈梯形,具側角且端部為刺狀,頭部、胸部側面有一明顯乳白色條紋,小盾片與前翅褐色,腹部背板褐色具乳黃色斑紋,足褐色,後足腿節粗大,基部內側有一個明顯突起、腹面具一排刺棘,脛節稍向內彎曲、腹面頂端具一小刺。卵散生,黑褐色炮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由巢純化得到的黃色蠟質,也稱為「黃蠟」。黃蠟經脫色加工,即成白蠟。可當作硬化劑,供製蠟燭、製藥或其他工業用途。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九.蟲部.蜜臘》:「取蜜後煉過,濾入水中,候凝取之,色黃者,俗名黃蠟。」
栗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rops philippinus
體長30~33公分。喙黑褐色,腳灰褐色。額、頭頂至背部橄欖綠色,有黃褐色光澤。過眼線黑色,其上下各有藍色狹紋。腰至尾上覆羽淺藍色,翼橄欖綠色。尾羽藍色,中央一對羽毛延長。上喉鮮黃色,下喉部栗紅色。胸腹部綠色。分布在非洲的亞種,尾羽綠色,其餘與亞洲亞種相同。
分布於亞洲東部及南部,包括印度、中國南部、東南亞、婆羅洲、新幾內亞。在中國南部和金門為夏候鳥,在海南島以南為留鳥。
常成群聚集在農村、鄉間、稻田旁的樹梢、電線上,或是在湖邊、河谷、油棕園、可可樹林、大型公園、森林與開闊地的邊緣。在空中飛行盤旋捕捉飛行中的昆蟲,捉到獵物之後,停在枝頭或是電線上享用,如為有刺的蜜則先將刺先弄掉之後再吃。其食物包括蜜、蚱蜢、蟬、胡、甲蟲、甲蟲的幼蟲、蒼蠅、蝴蝶、蜻蜓。其中蜜和蜻蜓可能是最主要的食物,蜻蜓又為餵食巢中幼鳥最常見的獵物。叫聲是輕柔的“diririp”,常在飛行中發出。在沙質或是壤土質的上壁上挖洞,巢可能單獨或是多個在附近,多數是10~30個巢在一起,巢洞約8公分寬,1~2公尺深,末端較寬的巢室高約13公分,寬約20公分。產卵期各地不同,每窩2~7枚卵。
鳥綱(Class Aves)
佛法僧目(Order Coraciiformes)
虎科(Family Meropidae)
鹽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南市鹽水區在元宵節舉行的活動。相傳清嘉慶年間,鹽水區曾因瘟疫肆虐長達二十餘年,經當地商紳居民商議後,決定於元月十三日關帝爺神誕日,迎請關帝爺及眾神出巡,並於沿途施放大量的鞭炮,以求消災解厄、驅除瘟疫。三天後,瘟疫果然就此消失。之後,鹽水地區都會在每年元宵節時,舉行這種大量施放爆竹的神明遶境活動。並已成為臺灣極富特色的民俗節慶活動。而所施放的鞭炮,後來又逐漸發展出各種富有變化的爆竹,施放時如群出巢,故稱為「炮」。當地人相信施放的炮響得愈久的人,他的家庭也會愈發、愈興旺。
麇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麇集,群集。萃,如之聚集。麇集萃謂成群聚集。如:「高雄港口終年有各式輪船麇集萃。」
帶鈴腹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文名為帶鈴腹胡。別名為褐色鐘胡,草蜢(臺語),牛尿(臺語)。工體長為0.8~10mm。身體紅褐色,斑紋黃色。臉部黃色有縱黑斑,複眼暗黃綠色。前胸黃色,中胸背板紅褐色,邊緣黑色,小盾片、後胸及前伸腹節黃色,前伸腹節中央黑色細縱紋,胸部側面有黃縱斑。腹柄短小,紅褐色,錘腹膨大呈鈴鐺狀,第1節基部側面有黃斑,後緣有具黃色寬環帶。

臺灣絨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台灣絨木。 特徵:大型類。毛偏多,頭部、胸部帶有棕黑色或紅棕色毛,腹部後數節紅橘色,足黑褐色。雄蟲臉部具黃斑。
蝶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婦女粉面額黃的化妝。唐.李商隱〈酬崔八早梅有贈兼示之作〉詩:「何處拂胸資蝶粉,幾時塗額藉黃。」宋.周邦彥〈滿江紅.晝日移陰〉詞:「蝶粉黃都褪了,枕痕一線紅生肉。」後比喻為婦女的貞操。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一四:「《道藏經》云:『蝶交則粉褪,交則黃退。』周美成詞云:『蝶粉黃渾退了』正用此也。而說者以為宮妝,且以退為褪,誤矣。」
黑腹虎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名為黑腹虎頭。別名為黑絨虎頭、黑尾仔(台語)、雞籠(台語)、黑腹天鵝絨虎頭、基胡、絨毛胡、黑虎頭。后體長25-28mm,雄約25mm,工18-22mm。台灣產虎頭中,僅本種腹部黑色。全身紅褐色,僅中胸背板及腹部黑色,體表密生絨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