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山長水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路途艱辛遙遠。宋.晏殊〈踏莎行.碧海無波〉詞:「當時輕別意中人,山長水遠知何處。」元.關漢卿《謝天香.楔子》:「最苦偏高離恨天,雙淚落尊前,山長水遠,愁見理行軒。」也作「山遙水遠」。
謝旺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餓、會累、會病,更深刻體會「每天十個小時卵囊下持續頂著石頭的滋味」。風來了,雨來了,雪也降下了,路途一段比一段更艱難,有一次竟「前輪死死卡在岩縫下,而後輪和雙腿完全懸盪在斷崖之外──」……18篇動人的章節,18篇自己與相遇之人的故事,蔣勳說:「許多最動人的片段都是旺霖自己與自己的對話,走到了大山之間,到了孤獨的極致,與自己的對話變得很純粹,那使旺霖從一個稚拙的青年一下成長了起來,有一種男子的沉穩。」 參考資料 博客來書籍館109602143李品嫻編輯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爲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說《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說、散文詩作;以及《神話雜論》、《西洋文學通論》和《北歐神話ABC》、《中國神話研究ABC》等著作;《從牯嶺到東京》、《讀〈倪煥之〉...
山高水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路途遙遠,重重阻隔。如:「山高水遠,何日再相逢?」
流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罪犯放逐到偏遠處的刑罰。[例]古時遭流放的罪犯往往因不堪路途艱苦而客死異鄉。
迢迢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路途遙遠漫長。唐.高適〈秋胡行〉:「如何咫尺仍有情,況復迢迢千里外。」也作「千里迢迢」、「千里迢遙」。
不遠萬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以路途遙遠為苦。形容來人的熱忱。晉.王嘉《拾遺記》卷六:「門徒來學,不遠萬里。」也作「不遠千里」。
行尸走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嘉的《拾遺記》中,提到東漢有個名叫任末的人,勤奮好學,各方面都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出外求學也不辭路途遙遠。他用茅草編成小草屋,削尖荊木做成筆,在樹上刻出汁液當做墨汁,刻苦地習文寫字,在艱苦的環境下苦讀而有所成就。他在臨終時告誡門徒說:「一個人如果好學,就算死了,也好像還活著一樣。不學習的人,即使他還活著,卻只是個會走動而沒有魂魄的軀殼一樣,徒具形骸而無所作為的人。」後來「行屍走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徒具形骸,毫無生氣,庸碌無為的人。
鐵棒磨成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磨杵成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南宋祝穆所撰寫的《方輿勝覽》中記載著:相傳李白在四川眉州的象耳山求學,學業未成,便中途離去了。在離開的路途上,經過一條小溪,他看到一個老婦人正在磨鐵杵。李白好奇地問老婦人在做什麼,老婦人說她想把鐵杵磨成針。李白深深地為老婦人的毅力感動,於是返回學堂,從此發憤讀書,終於有所成就。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磨杵成針」,用來比喻只要有恆心,努力去做,無論多麼困難的事,都可以成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威逼、脅迫。《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我自半路遇見小娘子,偶然伴他行一程,路途上有皂絲麻線,要勒掯我同去。」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