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珍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蚌內因異物侵入或病理變化而產生的圓形顆粒。呈白色或微黃色,是珍貴的裝飾品。一般分為天然及人工養珠兩種。也作「真珠」。
化學風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分子與岩石中礦物的原子和分子結合,但不成為原來礦物晶體的一部分,如CaSO4、2H2O。當岩石組成顆粒經水化作用吸收水分後,體積會增加,結果造成岩石表面薄片狀的剝落。 氧化作用 Oxidation岩石礦物中的金屬與氧結合,造成岩石組成的變化。最常見的為二價鐵與氧或水結合形成三價鐵的氧化或氫氧化物,使岩石呈現紅褐色,並降低岩石的強度。 水解作用 Hydrolysis在化學風化的過程中,矽酸鹽礦物晶格中鍵結被打斷,分開的組成分別與水分子中的氫離子的氫氧根離子結合,造成原矽酸鹽礦物的分解。生物作用 Biotic Action...
潛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潛移 Creep目錄1 釋義2 重要的作用方式3 觀察潛移4 中英文關鍵字5 參考資料 釋義構成山坡的土壤或破碎的岩石碎屑,因為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往下坡緩慢移動的現象,稱為潛移。通常移動的速度很慢,無法由肉眼察覺,但是由於表層鬆動的土壤或岩屑在移動時,所受到的摩擦阻力比底層的顆粒小,因此移動的速度比較快,久而久之,深淺土層不同的移動速度使得生長在邊坡上的樹木,或安插在邊坡上的電線杆、路標等,逐漸往下坡傾斜,成為邊坡潛移作用的指標。 重要的作用方式冰舉作用是使邊坡發生潛移的最重要營力;當土壤或岩屑
膠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中看不見的懸浮固體物,經物理碰撞或凝聚作用,所結合成肉眼可見的顆粒。如泥漿下層的糊狀沉澱物。
質粒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s)[註三],為植物澱粉儲存的地方。無色體可由前質粒體直接發展而來,葉綠體亦可能因為堆積過多澱粉顆粒而形成澱粉體,但在澱粉消耗後又可恢復葉綠體的功能。[註四] 雜色體在老化葉片或成熟果實中常見。葉綠體內葉綠素分解後,若有葉黃素或胡蘿蔔素的累積則會形成色素體。色素體內的色素常形成結晶沉澱物。[註五] 參考書目[註一] William G. Hopkins, Norman P.A. Huner,《植物生理學》 p16,偉明圖書有限公司,2006.5 編譯者徐善德、廖玉婉[註二] 易希道,《植物生理學》 p79,國立編譯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皮膚上起的紅色小顆粒。如:「溼疹」、「藥疹」。明.方孝孺〈指喻〉:「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
物理風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使岩體破碎崩落。 鹽結晶作用 (Salt Crystallization)海水或含鹽類的水滲入到岩石顆粒間的孔隙或岩體裂隙後,蒸發作用將溶液中的水分移除,攜出鹽分,使其在岩石顆粒之間形成鹽結晶。由於鹽結晶的受熱膨脹係數遠大於周圍的岩石顆粒,因此當岩石受熱時,膨脹較快的鹽結晶擠壓緊鄰的岩石顆粒,使其逐漸鬆...
淘選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河水依不同流速,所能搬運一定大小的顆粒,稱為「淘選作用」。
堆積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冰河地形堆積和冰水堆積兩類,冰河堆積是指原先冰河遺跡位置的底部,會殘留許多由冰河緩慢所搬運的,大小顆粒不等的殘破碎石堆,石頭因長期受到冰川壓力以及摩擦,稜角都不明顯,此種冰磧地形土壤較為貧瘠,不適合農業種作;而冰河溶解的過程中,將原先沉積在冰河底部、比碎石更小的微粒,由溶解的冰水將其慢慢搬運至冰河的外部周遭,而形成冰河外洗的堆積地形,此種養分較高較適合農業耕作。(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堆積作用英文關鍵字:deposition 參考文獻註1:石再添。地學通論。國立空中大學。 P.114~P.116註2:何金鑄。地學...
礫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質學上稱顆粒狀的岩石。由暴露在地表的岩石經風化作用而形成,沉積於山麓或經河流搬運,沉積於河床上。[例]含礫石多的土壤,缺乏保持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十分貧瘠。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