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Quedius (Distichalius) shiow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shiow 與台灣其他兩種Distichalius亞屬種類差別僅在於顏色的不同。有關本種的棲息環境仍不清楚,可能發生於中海拔山區至2700公尺的森林中。標本曾於大雨後於林道邊緣所堆積的葉片中採到,或藉由篩檢茂密的原生針葉林或優勢針葉林下的腐質土壤中取得。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Metabraxas rubrotincta Inoue, 198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etabraxas rubrotincta Inoue, 1986與日本的M. paucimaculata Inoue關係相當接近,但其翅底色較白帶桃紅色,黑色的小盤室斑紋較小,前翅具中線、後中線及亞外緣線且彎曲更強烈,因為外緣隆起更強烈,且後面兩條線又與其平行之故。橫線的翅脈點較小,特別是亞外緣線的點比paucimaculata小。腹面更白。M. tincta亦為相近之種類,但其翅脈點較上述兩種更大。M. tincta翅底色則與paucimaculata.相當類似。至目前為止,本種的生態習性及寄主植物尚不清楚。本種敘述主要引用Inoue(1986)所發表文獻內容。
Telorta shenhornyeni頭部及胸部深紅棕色,下唇鬚更紅,肩板摻雜深棕色,前胸飾毛發育良好,腹部淡棕灰色。雌雄觸角皆為絲狀。前翅呈相當短的三角形,頂角尖銳,外緣稍向頂角處凹陷。前翅底色亮紅棕色,具稀疏灰色斑點,中央區域覆蓋較濃赭色,特別是翅紋周圍。後翅底色光滑,深黃色,充滿各種濃度棕灰色,且幾乎掩蓋底色,特別是外緣區及沿外緣條紋。本種較常出現於台灣高海拔森林區,但其生態習性及寄主植物未知。T. acuminata與本種相當類似,但其前翅外緣非齒狀,且翅顏色較淡而鮮明,前翅為均勻橙黃色,後翅赭色更明顯,且遍佈淡黑灰褐色。比較本種與本屬已知種類,T. shenhornyeni與T. ...
Penuria tengchihugh Huang,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enuria tengchihugh 體色為黑色;頭頂橘黃色,在端部,中央及側緣均具黑色斑紋;顏面橘黃色,雌蟲在頰片和冠狀縫中央具黑色斑紋;腹部由背面觀為黑色,腹面觀為黃色;前翅黑色,端部棕色,前緣和後緣黃色。本種與Onukia onukii在陰莖形狀上類似,但不同處在於尾端節的背後方突起,細尾突之剛毛,生殖板形狀,頭頂的黑色斑紋和末室之的橫脈等特徵。截至目前為止,本種之寄主植物及相關生物學資料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黃坤煒 (1992) 之文獻。
Quetarsius neu (Smetana, 1996)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tarsius neu 體色亮黑色,頭部前端色較淺,為棕色,前胸背板側面和基緣,前翅縫線和端緣,腹部背板端緣和腹部端部常有些部份色較淺。腹部略呈彩虹色,小顎鬚和下唇鬚紅磚色。觸角磚紅色至磚紅棕色,足磚紅棕色,基節,中後足脛節中央亮黑色,後足腿節,除端部色較暗外,為亮棕黑色。Q. neu 與其他種類不同處在於:體型一般,但頭較小,且在小顎鬚和下唇鬚最後一節均具軟毛,前足跗節前三節相當扁平,明顯膨脹,且腹面覆蓋濃密而高度特化之短剛毛。在南湖山,標本可藉由篩檢闊葉林內小河旁潮濕的苔蘚和各種腐屑而取得。在鞍馬山則可藉由篩檢原始之常綠闊葉林內之大型倒樹旁之木頭、腐爛樹皮和枯枝落葉及其他腐屑等而取得...
Pythamus chiabaotawow Huang, 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ythamus chiabaotawow 體色為黑色;頭頂沿著單眼處具一對黃棕色斑點;單眼赭色;顏面基部乳黃色;小楯板後端乳白色;腹部末端由腹面觀為黃色;前翅黑色,具乳黃色條紋。本種與本屬Pythamus其他種不同處在於在頭頂中央具瘤狀突起,且中央脊起從頭頂開始到達前胸背板。截至目前為止,本種之寄主植物及相關生物學資料仍未知。本種敘述引用黃坤煒 (1992) 之文獻。
Diptilomiopus cumingis Huang, 200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iptilomiopus cumingis體呈梭形,雌性長159μm,硬皮板長30μm、寬56μm。硬皮板葉存在,硬皮板網紋呈網狀,具小室,中線由前端1/6至1/3處,臨中線由前端1/3至1/2處,沿硬皮板之前側緣具有一排10個的小室,硬皮板中央具5個橫越的小室,後方具有2個小室。背毛瘤存在但背毛消失。足部膝節消失,腿節具有橫脊起,前跗節及腿節毛消失;基節區平滑,第一基節瘤及毛消失,第二節毛長12μm,Ct2-Ct2相距7μm,第三節毛長18μm,Ct3-Ct3相距26μm;爪末端呈球形;羽爪複型,具7裂。寄主植物為對葉榕Ficus cumingii Miq.;游走於寄主植物葉背,並無造成明...
Rhynacus championi Huang, 199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呈紡棰形,雌性體長約116μm, 雄性未發現,硬皮板前葉缺乏,硬皮板網紋呈室狀,中線、臨中線完整,二者近似平行,背毛瘤及背毛缺乏,足部節正常,第一基節瘤及毛缺乏,羽爪為複形,粗狀,具八裂,後體部背板據一短中脊,側毛缺乏,性蓋具有約四條橫脊,棲息於菊花木(Bauhinia championi)葉背上,無明顯為害症狀,分佈於臺灣。此種與R. carolinensis(Keifer, 1940)相近似。
Quedius (Raphirus) meei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us meei體色為紅磚色,紅棕色至棕色,前胸背板常為淺黃色,頭則從亮黑色至在後端三分之二處具亮黑色斑點,使複眼旁之條紋和上頰色淺,前胸背板具明顯,不規則暗色中央斑點,有時會被細長之前胸背中線分裂為二個斑點。腹部有時略向端部變黑。附器紅磚色至紅棕色,所有脛節中央色較暗,但以後足脛節最為明顯,其他前足脛節或中足脛節較不明顯。Q. meei 與其他種類不同處在於:頭部和胸部的顏色,前翅在點刻間具微小點刻,陰莖內囊具一對細長之暗色結構。本種發生於山區的森林環境中,從2200公尺至約3100公尺處。 標本可發現於中海拔山區的常綠闊葉林至高海拔山區的針葉林內地表的苔蘚、枯枝落葉和其他腐屑中。截...
Quedius (Raphirus) leeng Smetana, 1995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Quedies (Raphirus) leeng 整體特徵上與 Q. goang ,非常類似,但差異如下:體型較小,顏色較暗,大多為均勻亮黑色,副器顏色較暗,中後足脛節中央平面和後足腿節側面很明顯顏色較暗。Q. Leeng 體型較小,觸角短,頭上微點刻形成較大網狀且粗糙,前胸背板微點刻則在中央部份形成網狀。目前僅發現於玉山主峰。標本可藉由篩檢亞高山帶的苔蘚叢和各種各種檜屬植物與杜鵑花灌叢混生的地層各種腐質而得。截至目前為止,有關本種之文獻僅有一篇,因此本種之描述以Smetana (1995) 所發表之原始文獻為主。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