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損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
補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填補缺漏,匡正錯失。《晉書.卷三六.張華傳》:「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闕,雖當闇主虐后之朝,而海內晏然,華之功也。」
|
奉頭鼠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魏、舉趙、降燕、破齊,封為齊王,後徙封楚王,高祖熒欋背叛,偽作雲夢之會,擒置咸陽,降封淮陰侯,終為呂后所殺。
(2) 常山王:張耳(?∼西元前202),戰國末大梁人,與陳餘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從項羽入關,封張耳為常山王。後張耳、陳餘有隙,餘率兵襲耳,張耳敗走,歸劉邦,隨韓信破趙,後被立為趙王,卒謚景。
(3) 成安君:陳餘(?∼西元前204),戰國末大梁人。與張耳同為魏之名士,與張耳為至交好友。秦末,陳涉率兵起義,張耳、陳餘響應。後與張耳絕交,且率兵襲耳,自立為代王,後為韓信所殺。
(4) 刎頸之交:比喻可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見「刎頸之交」。
(5) 張黶、...
|
矯枉過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糾正過度而不能得中庸之道。《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傳》:「蓋矯枉者過直,古今同之。」《後漢書.卷四九.仲長統傳》:「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也作「矯枉過正」。
|
洪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福。《金史.卷六四.后妃傳下.顯宗孝懿皇后傳》:「祖宗積慶,且皇后陰德至厚,而有今日,社稷之洪福也。」《紅樓夢》第四五回:「熱鬧三天,也是託著主子的洪福一場,光輝光輝。」也作「鴻福」。
|
見利忘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利忘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漢高祖過世後,即位的惠帝生性懦弱,由母親呂后掌握政權,其間殘害劉氏親屬,大力提拔呂氏宗親。呂后一死,宰相陳平和太尉周勃,想趁機剷除呂氏外戚的勢力,但是周勃一直無法順利入主當時由呂祿掌管的北軍。陳平和周勃知道酈寄和呂祿是好友後,就挾持酈寄的父親酈商,要他騙呂祿出遊,酈寄沒辦法,只好答應。周勃入據北軍後,先誅殺呂祿,接著一一剷除朝中呂氏勢力,使得漢文帝順利的繼位。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這則歷史事件,並且做下評論:漢文帝時,天下人都認為酈寄不顧道義,出賣朋友。但酈寄會這麼做,一方面是為了救父親,一方面為了國家的安定,不能說他出賣朋友,見到有利可圖就不顧道義。...
|
沽名干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傳.公孫弘》。公孫弘是漢初的丞相,輔佐君王,奉行儉約,輕視財富,重視仁義,功勞甚大,因此在平帝時王元后的詔書中,曾經讚許公孫弘行事儉約,生活花費少於常規,以身作則,使民風淳樸,與那些穿著奇特服裝來謀取聲望的人完全不同。這兩個典源一用「沽名」,一用「釣虛譽」,後來被合用成「沽名釣譽」,用來指故意做作,用手段謀取名聲和讚譽。
|
素餐尸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董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92)字仲穎,漢臨洮(今甘肅省岷縣)人。桓帝時,官羽林郎;靈帝時,為前將軍。靈帝崩,引兵至京師,誅宦官,廢少帝,立獻帝,弒太后,自為太師,淫亂凶暴。袁紹等因而起兵討伐,後為呂布所殺。
|
不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如此、不這樣。《後漢書.卷一○.皇后紀下.獻帝伏皇后紀》:「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捨。』」《晉書.卷六七.列傳.溫嶠》:「昔周公之相成王,勞謙吐握,豈好勤而惡逸哉!誠由處大任者不可不爾。」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