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25.004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勢如山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大山塌之勢。形容氣勢雄偉壯盛。《三國演義》第六七回:「凌統手下,止有三百餘騎,當不得曹軍勢如山倒。」
禍生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1>也,相2>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離析3>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4>於邦內。吾恐季孫5>之憂,不在顓臾6>,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
誓山盟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思是只要國家安定,眾功臣之勛爵必定永傳子孫。「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即是假使黃河乾涸,窄如衣帶;泰山壞,小如礪石(磨刀石)。你們的官爵才會變動。這是漢高祖向眾功臣許下的諾言,保證他們現在受封的爵位土地會世代相傳,絕不撤銷。所以唐代的司馬貞寫劉邦:「起沛入秦,憑謀仗計。紀勳書爵,河盟山誓。」就是描述這段以黃河、泰山為喻的誓言。後來「海誓山盟」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將「河」換為「海」,同樣是指誓約如山海般堅固持久,永恆不變。後世多用在男女感情約定上。
律令軍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成立。貴族式的官制則以關隴集團為中心而運作,如果關隴集團不能獲得君主認同,而夾入其他勢力,勢必日漸潰;對人民的有效統治必須依靠正確的戶籍和記帳才有可能。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府兵制英文關鍵字:Fubing system 出處李永熾/著。中國全集2歷史中國,1982年出版,頁125。錦繡出版社有限公司。
晉惠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號。(西元259~306)名衷。在位十七年(290~307)。武帝之子。性愚騃,賈后專政淫虐,帝不能制,及趙王倫殺后,自為相國,諸王相爭,遂成八王之亂,以至五胡亂華,後中毒
復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挖掘洞穴放下棺木,再用所挖的泥土覆蓋。《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為室堂未就,會上,罷其作者,復土酈山。」
不謀同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附於反對新莽的隗(ㄨㄟˇ)囂,並藉機對他曉以大義,希望他能歸附漢室。有一次,隗囂問班彪:「以前周王朝毀,戰國群雄並起,天下分裂,歷經好幾代才又歸於統一。今天的情況也是如此,不知先生您認為天下將由誰來統一?」班彪便回答道:「漢室之所以衰亡,是因為成帝當年過度借重外戚勢力處理國政,讓王氏家族掌握大權,接下來哀、平二帝在位時間又短,所以才會讓王莽有機可趁。但王莽雖然取得政權,卻沒有獲得民心,天下百姓其實無不盼望能脫離其統治。十幾年來,人心思變,群雄並起,各處好漢未事先商量,就都以恢復漢室為號召。從這裡應該可以明顯看出,未來將會是誰統一天下。」班彪的這段話,其實就是告訴隗囂天下仍是屬於漢王朝,況且各...
耳目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如此,變風易俗7>,更有何難?」下詔褒美8>,班9>之天下,一如鑒所上。齊人愛詠,咸曰耳目更新。高祖後,和罷沙門歸俗,棄其妻子,納一寡婦曹氏為妻。曹氏年齒已長,攜男女五人隨鑒至歷城,干亂政事。和與曹及五子七處受納,鑒皆順其意,言無不從。於是獄以賄成,取受狼籍,齊人苦之,鑒治名大損。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唐.白居易〈修香山寺記〉。 (2) 鑒:元鑒,字紹達,北魏宗室,鮮卑族,生卒年不詳。頗覽書傳,沉重少言,寬和好士。任齊州刺史時,采齊舊風,軌制合於規矩,帝下詔褒之。 (3) 高祖:拓跋宏(西元467∼499),又名元宏,北魏孝文皇帝,鮮卑族。改革吏治,並遷都洛陽,改鮮卑姓氏為漢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落、墜落。如:「陊落」。《文選.張衡.西京賦》:「程巧致功,期不陁陊。」三國吳.薛綜.注:「言皆程擇好匠,令盡致其功,夫既牢又固不傾陊也。」
釁發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故遠人不服,則脩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1>也,相2>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離析3>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4>於邦內。吾恐季孫5>之憂,不在顓臾6>,而在蕭牆7>之內也。」 〔注解〕 (1) 由與求:由,仲由(西元前542∼前480),春秋魯國卞人,字子路,一字季路。孔子弟子,性好勇、事親孝。仕衛,死於孔悝之難。富政治長才,在孔門四科中,列於政事科。求,冉求(西元前522∼?),字子有。春秋時代魯國人。為孔子弟子。性謙退,有才藝,擅長政事。魯哀公三年時成為季氏的家臣,在孔門弟子中名列政事科。亦稱為「冉有」。 (2) 相:輔佐。 (3) 分離析:形容國家或集團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