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0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白斑刺尻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ntropyge tibicen (Cuvier, 1831)
體卵長型;吻鈍;體黑褐色;體中央的側線下有一長卵形白色橫斑;臀鰭具寬黃邊;體長可達19公分。
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
棲息於珊瑚礁區的淺水域,以無脊椎動物如海膽、海參等為生的肉食性魚類。
為大眾化的觀賞魚。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蓋刺魚科(Family Pomacanthidae),Angelfishe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小青斑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青斑蝶 Parantica swinhoei (Moore, 1883) Parantica swinhoei (Moore, 1883) 小青斑蝶,又稱斯氏絹斑蝶、史氏絹斑蝶。 中型蝶種,前翅長約42mm。翅底色黑褐色,後翅腹面為褐色,淡青色斑紋從翅基向外延伸,且在外側,近翅端有數個長度不等的長條型斑紋,中央有五個大小不等的斑紋,翅外緣則有兩排內側明顯較大的斑紋所形成的斑列。後面腹面有五道斑紋由翅基向外延伸;中室外側有五個大小不等的斑紋。雄蝶後翅背面3A上及1A+2A脈兩側及腹面的1A+2A脈兩側有痣狀性標,性標背面則絨狀質感,雌蝶則無性標。 一年多世代種,各蟲期全年可見,台灣平地至中高海...
|
褐斑白蠶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褐斑白蠶蛾 (Triuncina brunnea)被歸屬於蠶蛾科(Bombycidae),分布於中國、台灣、印度與緬甸等地。本種不同個體間的顏色差異不小,前翅主要為紅褐色底,中央有一條不明顯的黑褐色帶,散布有一些不明顯的暗色斑紋;後翅亦為紅褐色底,部分個體亞外緣有一條白帶。
A Brief Introduction
Triuncina brunnea represents the only member of Triuncina distributed in Taiwan but seems difficult to be disting...
|
四斑紅蝽(670-1853)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針插
|
台灣黃斑蛺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黃斑蛺蝶 Cupha erymanthis 雄蝶前後翅背面為黃褐色,上翅翅端、外緣有黑色斑紋,中央具黃色斜斑紋;後翅外緣有波浪狀深褐色斑紋,中央橫線各翅室有黑色圓斑。翅腹面顏色較淡,斑紋與翅背面相同。雌蝶前翅較雄蝶寬,其他差異不明顯。幼蟲以楊柳科之垂柳、水社柳、水柳以及大風子科之魯花樹等植物葉片為食草,雌蝶產卵於寄主新葉或嫩莖,幼蟲棲息於葉面,受驚擾會捲曲假死,或吐絲垂降至地面,化蛹於寄主葉裡或附近隱蔽處。全年皆可見到成蟲活動,在冬季以成蟲越冬,喜訪花、吸食腐果或濕地水分。分布於台灣全島平地至低海拔山區。尚分布於中國大陸、日本、中南半島、馬來半島、緬甸、印尼、印度南部、斯里蘭卡、爪哇、蘇門...
|
突背斑紅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14-18公釐。體狹長(體長寬比約3.3-3.8),兩側平行,黃褐或紅褐色,密布平伏短毛。觸角第四節基部1/3至1/2處白色,其餘黑色。頭頂有褐色斑,前胸前緣和兩側黃褐色;前胸胝區突出,中胸小盾片黑色;前翅革質區中央有一個大型黑色圓斑(徑寬伸達前緣域與肘脈之間),及頂角1個三角狀黑斑。腹部腹面3/4、4/5、5/6節間兩側有新月形黑斑。足褐色(前足腿節紅褐色);前、中足腿節有兩列刺或瘤突,近端部有粗刺,後足腿節光滑。
|
白斑宮夜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展翅長約22mm,前翅長11mm;頭部、體軀與前翅棕色;前翅寬短,紋路複雜然而對比不甚明顯,較易辨識之紋路有大致呈圓形稍淡之腎紋,後中線近內緣有一淡白褐色橢圓斑,此斑塊之基側有一ㄑ字型之黑線段,斑紋外側近臀角有一斜黑斑;後翅寬圓,前中段中央有一大白緣斑,緣毛近前緣1/3段與近臀角之亞臀角區呈白色,其餘暗灰色。辨識主要依據後翅紋路,需小心留意。
|
斑鰭圓鱗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位於上側位。吻長略大於眼徑。下頜牙齒大小不一,具明顯犬齒 (但此特徵仍需再研究)。第一眶下骨具1棘。眶上骨具3棘。眶上骨具短皮瓣或無皮瓣。口大,端位,斜裂,上頜略突出下頜。鱗片圓鱗。背鰭起點延伸至前鰓蓋骨棘上方,硬棘粗短,一般具XII,軟條9;臀鰭硬棘III,軟條5;胸鰭圓寬,後端未達臀鰭起點,鰭條15-17。腹鰭胸位。尾鰭截尾。頭部與身體紅色,腹側體色較淡,體側散佈黑棕色斑塊;雄性背鰭第8至第10硬棘處具1個大黑斑。
(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
虎斑地鶇(台灣留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雌雄鳥同型。背面自額至尾上覆羽均呈橄欖褐色,各羽均具輝棕白色羽軸紋、絨黑色端斑及金棕色次端斑;眼先棕白,具橄欖褐色羽端;耳羽棕白亦具黑端,耳羽後具一黑色斑;眼圈棕白色。中央兩對尾羽橄欖褐色,外側尾羽逐漸轉為黑色,並具白色端斑;小覆羽與背同色;飛羽黑褐色,外瓣緣及次級飛羽先端棕黃,自第2枚次級飛羽始內瓣基端棕白色;翼下具一條棕白色帶斑。頦、喉近白色,胸、腹及脇白色,各羽均具黑色端斑及棕白色次端斑,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喙角褐色,先端色深,下喙基部色淡。跗蹠及趾肉色。
|
蒙古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長在嬰兒身體上的深色斑點。因大量的黑色素細胞在真皮層聚集而產生,通常在幼兒時期即可消失。也稱為「分娩斑」、「嬰兒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