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門可張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地名,地約當在今陝西省渭南縣內下邽鎮。邽,音ㄍㄨㄟ。 (2) 翟公:漢文帝時的大臣,不知其名,生年亦不詳。 (3) 廷尉:職官名。秦始置,九卿之一,掌刑獄。 (4) 闐門:充塞在門前。闐,音ㄊ|ㄢˊ,填塞、充滿。〔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漢書.卷五○.張馮汲鄭列傳.鄭當時》
斗量車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應東南之運,宜改年號,正服色,以應天順民。」權納之。 〔注解〕 (1) 咨:即趙咨。三國吳人,生年不詳。博聞多識,應對辯捷,仕為中大夫。使魏,魏人敬異,吳主嘉之,拜騎都尉。 (2) 特達:卓異出眾。 (3) 比:指可與之比擬者。
劉伯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局,朱元璋贊其有定策之功,明洪武三年(1370年),封誠意伯。後遭胡惟庸誣陷,憂憤成疾,於洪武八年於故里,享年65歲。 著作劉基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百戰奇略》、《神機致理兵法心要》及論述軍械火器的著作《火龍神器陣法》等書。此外,民間亦有多部與劉伯溫有關的小說。當中,有說他經常微服出巡,體察民情。亦有說他很會占卜,並著有《燒餅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後所發生的事,甚至明亡...
劉長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字子房,生年不詳,年約在唐德宗貞元二年至七年間。唐玄宗開元進士,曾任監察御史,因個性剛烈而冒犯皇上,兩度遷謫,終於隋州刺史。擅長五言近體詩,內容多寫荒村水鄉、幽寒孤寂之境,並反映社會離亂及政治失意之感。風格溫雅流暢,冠絕於當世,自稱為「五言長城」。著《隨州集》、《外集》。
名不虛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省沛縣及安徽省泗縣一帶,以曲阜為國都,後為楚國所滅。 (5) 孟嘗君:指田文,戰國時齊之公族,生年不詳。相齊,封於薛,孟嘗君為其稱號。好養賢士,食客數千人。 ※◎2《史記.卷一二四.遊俠列傳.序》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余甚恨之。以余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就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就職。《漢書.卷六○.杜周傳》:「上少而親倚鳳,亦不忍廢,復起鳳就位。」《後漢書.卷二六.伏湛傳》:「十三年夏,徵,敕尚書擇拜吏日,未及就位,因讌見中暑,病。」
象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棋戲。兩人對下,持黑棋的一方有一個將,二個士、象、車、馬、包,五顆等十六顆子;紅棋則為一個帥,二個仕、相、車、傌、炮,五顆兵等十六顆子,各子走法不同。棋盤由九條直線與十條橫線組成,中間劃有河界。雙方交替走子,以攻死對方的將或帥為勝。也稱為「象戲」。
伯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人名:(1)舜的臣子,生年不詳。《書經.舜典》:「有能典朕三禮,僉曰:『伯夷』。」(2)孤竹君的長子,生年不詳。參見「伯夷叔齊」條。《孟子.公孫丑上》:「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洞如觀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洞若觀火」之典源,提供參考。 《書經.盤庚上》王若曰:「格汝眾,予告汝,訓汝猷,黜乃心,無傲從康。古我先王,亦惟圖任舊人共政。王播告之,脩不匿厥指,王用丕欽;罔有逸言,民用丕變。今汝聒聒,起信險膚,予弗知乃所訟。非予1>自荒茲德;惟汝含德,不惕2>予一人。予若觀火。予亦拙謀,作乃逸。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若農服田力穡,乃亦有秋。」 〔注解〕 (1) 予:指盤庚,商朝第十七代君主,生年不詳。遷都後改國號殷,因遷都而作告諭臣民之書,即《書經》中的〈盤庚〉三篇。遵湯之德,行湯之政,諸侯來朝,商道復興,在位二十八年。或作「般庚」。 (2) 惕:懼怕。
馮夢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簡介3 評價4 著作 生平馮夢龍生於1574年,於1646年,字猶龍,又字子猶,號龍子猶、墨憨齋主人、顧曲散人等。 簡介為明代的文學家、戲曲家。因為科舉不順,因此後來去學館當老師,然而1626年,魏忠賢黨大起試圖迫害他人,馮夢龍也在被迫害之列,他因此而發憤著書。由其著作可見馮夢龍是個才學多識,卻狂放不羈的人。文學思想方面,馮夢龍生平十分欣賞李卓吾文學主張,將其奉為蓍蔡,深受其影響,一切過往使逢夢龍小說、戲曲、民間歌曲三方面都在明代作出了傑出貢獻。 評價與其兄,善畫,弟太學生,並稱為「吳下三馮」,有人說他...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