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分擔別人的憂慮,幫助別人解決困難。《文明小史》第三八回:「我的主意,是不必叫他移營,情願每月貼他些軍餉,求他約束兵丁不要騷擾就是了,全仗你代我分憂。」
布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布料縫製而成的玩偶。[例]妹妹最喜愛的玩具就是那個娃娃布偶。
國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凡取得一國國籍的人民,就是該國的國民。如:「每位國民都享有一定的權利,也有應盡的義務。」
明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確的證據。[例]現場留下的指紋,就是他犯案的明證。
大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俗稱下聘時的喜餅。如:「大餅一吃,女兒就是別人家的了。」
不同日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共戴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不共戴天」這句成語原本的意思就是「不和仇人頂著同樣的天」,「天」只有一個,所以也就是不和仇人共存於世間的意思。什麼樣的仇人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呢?《禮記.曲禮》有一段話說:「殺害父親的仇人,我不應和他共處於世間;在路上遇到殺害兄弟的仇人,不必等回家拿兵器,就應該直接上前報復;如果是殺害朋友的仇人,我不應該和他同國。」傳統的儒家是很講究禮的。在禮的觀念中,對父母要盡孝,對兄弟要友愛,對朋友要存義,這是為人的基本。所以一個人是非觀念要分明,要「以直報怨」。父母既是我們在世上最親的人,遇到殺父仇人,豈有輕饒的道理?想盡辦法也要報仇,否則為人子女就是不孝,也就...
伐異黨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黨同伐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黨同伐異」意思是結合同黨,攻擊異己,原指學術上派別之間的鬥爭。漢初採黃老治術,主張無為和崇尚自然等政治思想,但自漢武帝劉徹執政後,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一時間儒學興盛起來,學者經常聚集討論,以致宣帝時召集諸儒在石渠閣講論六藝。在評議《公羊》、《穀梁》時產生分歧,引發爭論,以致有「黨同伐異之說」。也就是觀點相同的人結為同黨,攻擊觀點和自己不同的。後來「黨同伐異」演變為成語,用來泛指一切團體之間的鬥爭。
動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挖地。指開始建築。《文明小史》第二回:「就是他們在那裡動土,倘有一長半短,豈不於我的風水也有關礙?」
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形容人不注重衛生,只要馬馬虎虎即可。如:「『不乾不淨,吃了沒病』,這是必須要糾正的錯誤觀念。」
太老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尊稱老師的父親、父親的老師或老師的老師。《儒林外史》第二○回:「像這國子監的祭酒,是我的老師。他就是現任中堂的兒子。中堂是太老師。」也稱為「太先生」。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