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識之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識之無」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到自己六、七個月大時,即能辨別「之」、「無」二字。後世便以「之」、「無」比喻極淺顯易懂的字,如:「略識之無」、「粗識之無」、「稍識之無」、「僅識之無」等,都指識字不多,學問不高之意,而「不識之無」則用來比喻不識字或毫無學問。
|
講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講課的座位。唐.白居易〈三教論衡〉:「儒臣居易,學淺才微,謬列禁筵,猥登講座。」
|
湍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淺流急的地方。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二首之三八:「炎光延萬里,洪川蕩湍瀨。」
|
冷言熱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萍水相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摘出成一句成語,比喻人本素不相識,因機緣巧合偶然相逢。就緣分來說,自是有緣;但就交情來講,則尚屬微淺。這句成語有時偏於緣分,有時偏於交情,使用時要特別留意。
|
誤學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邯鄲學步」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秋水》有一段戰國時名家公孫龍和魏國公子魏牟的對話。公孫龍認為自己通達事理,博聞善辯。但當他聽到莊子的言論卻覺得困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則以為公孫龍像井底之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所以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也只能學得皮毛。因此勸公孫龍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到了最後不但不能學得莊子的學問,反而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學問,就像戰國時燕國有位年輕人,因為羨慕趙國首都邯鄲人走路的姿態,所以前往學習。結果不但沒學成邯鄲人走路的美姿,連自己原來的步法都忘了,最後只有爬著回去。後來「邯鄲學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
一隙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樣的聖人無法受到重用的真正原因啊!」後來「一孔之見」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的見識狹隘淺薄,無法通曉整體。
|
醲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淺淡
|
菲才寡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才能小,學識淺。《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小姪菲才寡學,大人誤採虛名,恐其有玷薦牘。」
|
張小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絕對衣性戀》〈2001〉 《在百貨公司遇見狼》(2002) 《感覺結構》〈2005〉 《膚淺》〈2005〉 《假全球化》(2007)‧我個人對張小虹及其作品之想法:責任編輯人:黃可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