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01.815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同船濟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團結一致,互相救助,如同左右手一般,合作無間,同心協力地度過難關。後來「同舟共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同心協力,戰勝困難。在古籍文獻裡,也另有類似的詞語,《鄧析子.無厚》云:「同舟渡海,中流遇風,救患若一,所憂同也。」意思是在同一艘船中,遇到風雨時,因為大家所擔憂的同樣是害怕失去生命,因此便會互相團結,共度難關。語義和《孫子.九地》是相近的。
踢毽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腳踢起毽子的遊戲,是一種具有民俗特色的體育活動。傳說起源於宋朝,由蹴鞠演變而來。根據事物原始記載,當時的兒童以鉛錫為錢,裝以雞羽,稱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還有裡外廉、施槍、聳膝、突肚、佛頂珠、剪刀、拐子等各踢法。不但有益健康,還可訓練靈巧的身手。明.劉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兒發芽兒,打柭兒。」
變化無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變化多端,永無窮盡。如:「魔術表演變化無窮,令人歎為觀止。」《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列傳》:「夫摓策定數,灼龜觀兆,變化無窮,是以擇賢而用占焉,可謂聖人重事者乎!」宋.蘇軾〈勝相院藏經記〉:「生出諸相,變化無窮。」
拔萃出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再也沒有比孔子更偉大的了。後來「出類拔萃」這句成語,就從《孟子.公孫丑上》中的「出於其類,拔乎其萃」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才能特出,超越眾人。
目空四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目空一切」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目空一切」原作「目空四海」。宋朝的陳亮在〈題喻季直文編〉一文中,提到烏傷一地和他相熟的四個讀書人:喻叔奇的文章精深簡雅,愈讀愈有新意。何茂恭「目空四海」,自視甚高,什麼都不放在眼裡,但是對豪傑之士還是能降低自己的身分,以禮相待,所以讀書人也很樂意親近他。他的文章奇壯精緻,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陳德先的文章清新勁麗,花樣不少。喻季直的文章華美活躍,反覆閱讀也不厭倦。後來「目空一切」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的「目空四海」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高傲自大,什麼都不放在眼裡。
背恩忘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敗俗,罪無可逭。「背恩忘義」即是指背棄別人曾給予的恩惠,忘記道義。後來「忘恩負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受人恩惠而不知報答,反而做出對不起恩人的事情。
莫逆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莫逆之交」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莊子是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的著名代表人物,他在《莊子》一書中對生命的認識有許多闡述。例如在〈大宗師〉一文裡,記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等四人,互相談論道:「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背脊,將『死』當作尾脊骨,或者是有誰能知道死生存亡是同為一體的,我就與他做朋友。」結果四個人都心領意會於生命來自於無而至於有,最後又歸於死亡─即無。因而四人相視而笑,彼此心意相通,遂結為至交好友。後來「莫逆之交」這句成語,就從原文「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意相投、至好無嫌的朋友。
通時達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通權達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通權達變」當從「權變」演變而來。權,原來是秤錘的意思。秤錘的移動隨所秤的物品輕重而變,所以「權」本來就可引申為「隨宜變通」的意思。如《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就是這個意思。後來更有「權變」一詞,用來指隨機應變。因為權變即為人情通達的表現,所以又有「通權達變」的說法。較早的文獻像《三國志.卷三二.蜀書.先主傳二》。這裡作「應權達變」,意思是一樣的。漢獻帝二十四年秋天,劉備的部下上書漢帝,聯名推舉劉備為漢中王,並擔任大司馬的職位,以整合軍隊和同盟的力量,討伐叛亂勢力。劉備接受推舉後,立刻上書獻帝,說明現今國家局勢動盪...
博覽五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學富五車」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惠施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主張任何事物都要循名責實,是名家的代表。名家事事計較邏輯的態度和主張超脫逍遙的莊子有頗大的出入,所以莊子常藉惠施來作反面的例子。莊子說惠施讀過的書雖可以裝五輛車之多,學問淵博,知識豐富。但也弄得思想龐雜,說的道理並不適切。後來,「學富五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書讀很多,學識廣博。古人以簡牘寫書,能裝滿五輛車,數量確實不少,但這裡的五車未必實指,只是用來喻指書的數量很多的意思。
道同志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境遇不同,結果也就迥異,終究都是取決於出生能否逢時,所遇能否得人。後來「志同道合」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彼此的志趣和理想一致。出現「志同道合」的書證如宋.陳亮《陳亮集.卷一九.書.與呂伯恭正字四首其二》:「天下事常出於人意料之外,志同道合,便能引其類,自非元惡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復之勢。」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