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87.4995 ms
共 10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放開、散放。如:「撒手不管」。《紅樓夢》第五九回:「鶯兒聽見這般蠢話,便賭氣紅了臉,撒了手。」《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顧先生也不破他的桿子,只把右腿一撒,左腿一低,前身一低,紀獻唐那條桿子早從他脊梁上面過去。」
2.排出、排洩。如:「你也不撒泡尿照照,看看自己是什麼德性?」《水滸傳》第四回:「只在佛殿後撒尿撒屎,遍地都是。」
|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語出《論語.先進》。
|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做事果決、義無反顧。典出《史記.卷七.項羽本紀》。[例]只要有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是春秋時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曾說:「人格低下的人是不能侍奉君王的,因為他們只注重名利,沒得到前害怕得不到,得到了又擔心會失去。如果擔心到手的名利失去的話,為了繼續保有它,他們就什麼事都做得出來。」這就是說,如果君主身邊的人品德不好的話,他們為了保有既得利益,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影響朝政,蒙蔽視聽,進而使國家人民受到危害,所以這種人是絕對不能事君的。孔子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說明小人對名利得失的憂慮。後來「患得患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
|
風聲鶴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晉書.卷七九.謝安列傳》載,東晉時,野心勃勃的前秦苻堅想要征服中原。孝武帝太元八年,他率領八十萬大軍,逼臨肥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派大將謝玄、謝石帶八萬精兵抗敵。謝玄知道苻堅實力雄厚,若以正面迎敵,必定吃虧,於是決定採取奇襲的戰術。謝玄先要求苻堅的軍隊向後移,好讓晉兵登岸,兩軍決一勝負。苻堅自恃兵多,不疑有他,就答應軍隊後退。混亂之中苻堅中箭受傷,苻融戰亡,在陣後的秦兵以為秦軍戰敗,慌成一團,丟下武器連夜逃跑,沿途只要聽到風聲、鶴鳴,都以為是晉軍來了,結果苻堅的軍隊終於潰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肥水之戰」。後來原文中的「風聲鶴唳」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極為驚慌疑懼。
|
邂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沒有事先約定而偶然相遇。《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備久聞二公大名,幸得邂逅。」《儒林外史》第三三回:「只道聞名不能見面,何圖今日邂逅高賢!」也作「解后」、「邂遘」。
|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
桀驁不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倔強凶悍,傲慢不順從。《兒女英雄傳》第一八回:「到了五、六歲上,識字讀書,聰明出眾,只是生成一個桀驁不馴的性子,頑劣異常。」也作「桀驁不遜」。
|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態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只好爬著回去。後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典出《莊子.秋水》。[例]凡事一味邯鄲學步,最後反而會喪失自我的風格。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