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2.41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惠恩澤。《樂府詩集.卷三○.相和歌辭五.古辭.長歌行一二首之一》:「陽春布澤,萬物生光輝。」《三國演義》第八○回:「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澤以布於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深、幽潛的性。《書經.舜典》:「玄升聞,乃命以位。」《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通於神明。」
2.天地玄妙之理。《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託玄,長無衰。」《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風協於玄,淳化通於自然。」
3.佛教上指玄妙的功
兼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兼具才華和品。《英烈傳》第二八回:「陳元帥英武蓋世,才兼備,我等宜共立為帝,享有大寶。」
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認知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發展,認為道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認知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貽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與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與道」為現行國民中學課程的一科。我國為迭經變動,如修身、黨義、公民、公民訓練等。民國五十一年(1962)七月教育部訂頒〔國民學校修訂課程標準〕,將「公民訓練」改為「公民與道」。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為加強生活教育,原有「公民」一科,國民小學改稱為「生活與倫理」,國民中學改稱「公民與道」。其教材內容不僅在確立行為規範,尤注重道行為之實踐。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於五十七年四月手訂:「對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國民中學公民與道課程之指示」,認為須將四維八目貫注於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規範之中,在道精神方面,皆當遠取固有文化榜樣,近取實際範例,徵之以圖史文獻,作為教育國民...
一心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齊心、一條心。《東歐女豪傑》第二回:「總要我們平民一心一,這卻什麼事情做不來!」也作「一一心」。
望永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兼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技術與品兼具並修。如:「他是一位術兼修的好醫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種固有的美
2.地名。隸屬於桃園市。清朝時稱為「八塊厝」,後改稱為「八塊」,民國二十五年改名為「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