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77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東床嬌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書,冠絕古今,其中以〈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為最,後人尊其為「書聖」。 (2) 風操:風節操守。 (3) 郗虞卿:指郗鑒。郗鑒(西元269∼339),字道徽,東晉名臣。蘇峻之亂,誓師勤王,復安晉室。諡文成。郗,音ㄔ。 (3) 囓:音ㄋ|ㄝˋ,啃、咬。 (4) 神色自若:神色從容自然,很鎮定的樣子。見「神色自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坦東床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書,冠絕古今,其中以〈蘭亭集序〉、〈快雪時晴帖〉等為最,後人尊其為「書聖」。 (2) 風操:風節操守。 (3) 郗虞卿:指郗鑒。郗鑒(西元269∼339),字道徽,東晉名臣。蘇峻之亂,誓師勤王,復安晉室。諡文成。郗,音ㄔ。 (3) 囓:音ㄋ|ㄝˋ,啃、咬。 (4) 神色自若:神色從容自然,很鎮定的樣子。見「神色自若」。〔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八○.王羲之列傳》、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雅量》
德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行操守。《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龔玄之》:「弟子元壽,亦有德操,高尚不仕,舉秀才及州辟召,並稱疾不就。」《荀子.勸學》:「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
侮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諸葛亮以楊儀的胸襟氣度狹隘,早將丞相的職位給了蔣琬;他對此感到不平,大發牢騷,當時大家都認為他的操守有過失,不敢與他往來;他說的話因此被人向朝廷揭發,最後自殺而死。《三國志》作者陳壽在篇末對這幾個人下了評語,認為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長才,然而追蹤、探究他們的行為舉止及其法度、標準,卻可以從中看出最後的罪過、災禍,都是由他們自己招致的。後來「咎由自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魏晉清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故事漢末的清議主要在評論人物,而其評論以「清」為主,亦即與宦官污染的政治─「濁」相對,帶有超越政治的傾向;到魏晉以後,談論(清談)的內容已經提高到窮究人與宇宙本質的層次。談到人時,常以才(才能)行(操守)為主題;談到宇宙本質時,常以有或無為爭論的基點。這兩個主題中,才行常與當時的官吏任用問題相關;而宇宙本質的討論則已成為純粹的形上學。由嵇康的「釋私論」觀之,禮教(名教)主義的立場含有為事物現象型態所拘的傾向,亦即請向隅時有論的世界觀。反之,以宇宙本質為無的立場則源於反禮教的意識形態。西晉時,裴頠著「崇有論」以擁護禮教;...
風雨晦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風雨交加,天色昏暗,猶如黑夜。比喻處於險惡環境中也不改變其操守。《元史.卷四.世祖本紀一》:「乙巳遲明,至江岸,風雨晦冥。」也作「風雨如晦」。
裴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765~839)字中立,唐代名臣,聞喜人。憲宗時為宰相,封晉國公,入知政事,正色立朝,言無不盡,神觀邁爽,操守堅正,卒諡文忠。
怨聲盈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局敗壞,民間災異四起,想要整頓朝政,於是四處延攬有才德之士。李固是當時有名的文人,博學多才,有氣節操守,不同流合汙,多次辭退朝廷的徵用。他曾縱論時弊,建議皇帝應該壓制外戚、罷退宦官、用人唯才,但沒有受到採納,於是便到漢中隱居起來。這次梁商請他出來為官,李固希望梁商能夠先端正朝廷風氣,於是又上書說道:「安帝在位的時侯,任用外戚小人,他們公開地收受賄賂,任用人才沒有一定的標準,所以天下才會紛擾不已,路上都充滿了百姓抱怨的聲音。希望將軍能夠以天下為憂,崇尚儉省,用人唯才,才是救國之道。」但是梁商卻沒有接納李固的建議。這段話的原文「天下紛然,怨聲滿道」,後來演變出「怨聲載道」這句成語,用來形容群眾普...
志同氣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周國。周武王伐紂,二人叩馬諫阻。及殷亡,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遂餓死。 (7) 操違:操守、德行不同。 (8) 精麤:精細或粗糙。麤,音ㄘㄨ,通「粗」。〔參考資料〕 三國魏.曹植〈陳審舉表〉(據《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引)昔伊尹之為媵臣,至賤也,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舉於湯武、周文,誠道合志同,玄謨神通,豈復假近習之薦,因左右之介哉。《書》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殷周二王是矣。若夫齷齪近步,遵常守故,安足為陛下言哉?
禍由自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諸葛亮以楊儀的胸襟氣度狹隘,早將丞相的職位給了蔣琬;他對此感到不平,大發牢騷,當時大家都認為他的操守有過失,不敢與他往來;他說的話因此被人向朝廷揭發,最後自殺而死。《三國志》作者陳壽在篇末對這幾個人下了評語,認為他們都有著不同的長才,然而追蹤、探究他們的行為舉止及其法度、標準,卻可以從中看出最後的罪過、災禍,都是由他們自己招致的。後來「咎由自取」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表示所有的罪過、災禍都是自己造成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