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46.88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偊偊:獨行的樣子。明.張自烈《正字通.人部》:「偊,偊偊,獨行貌。」《列子.力命》:「汝奚往而反,偊偊而步,有深愧之色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赤黃色。明.張自烈《正字通.糸部》:「縕,赤黃間色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瘡口或傷口癒合後所留下的痕跡。明.張自烈《正字通.疒部》:「疤,俗呼瘡痕曰:『疤』。本作瘢。」如:「刀疤」、「瘡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乾嘔,嘔吐時只有聲音而沒有吐出東西。明.張自烈《正字通.口部》:「方書: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噦,有物有聲曰嘔。」明.劉基《郁離子.牧豭》:「客踸不能立,俯而噦,伏而不敢仰視。」
鼻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始祖、創始人。如:「這條老街以豆腐聞名,每家賣豆腐的都自稱是鼻祖。」《正字通.鼻部》:「人之胚胎,鼻先受形,故謂始祖為鼻祖。」金.元好問〈濟南廟中古檜同叔能賦〉:「瀨鄉留耳孫,闕里傳鼻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冠冕上垂懸的珠玉。明.張自烈《正字通.方部》:「旒,以絲繩貫玉,垂冕前後也。」《後漢書.卷二六.蔡茂傳》:「賜以三公之服,黼黻冕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烙餅用的平底鍋。《玉篇.金部》:「鏊,餅鏊也。」明.張自烈《正字通.金部》:「鏊,今烙餅平鍋曰餅鏊,亦曰烙鍋。」
字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書名。明梅膺祚撰,十四卷。變易說文及玉篇之部首,而依楷體分部,簡而便用,頗適於通俗檢查,《正字通》、《康熙字典》多從其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左腳的步伐。明.張自烈《正字通.行部》:「左步為彳,右步為亍,合彳亍為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方言。指煤。《史記.卷四九.外戚世家》:「(少君)至宜陽,為其主入山作炭,(寒)暮臥岸下百餘人,岸崩,盡壓殺臥者,少君獨得脫,不死。」《正字通.火部》:「炭,石炭。今西北所燒之煤,即石炭。」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