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望洋興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望洋興嘆」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1>,於是焉河伯2>始旋3>其面目,望洋4>向若5>而歎曰:「野語6>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注解〕 (1) 端:邊、岸。 (2) 河伯:古代傳說中的黃河水神。相傳為華陰潼陽人。其人成為河伯之說有二:一說因渡河淹死,被天帝封為水神;一說因服食八石、得水仙而成神。 (3) 旋...
琴瑟不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比喻夫妻不和。《太平廣記.卷四九二.靈應傳》:「陽君與洞庭外祖,世為姻戚,後以琴瑟不調,棄擲少婦,遭錢塘一怒,傷生害稼,懷山襄陵。」《幼學瓊林.卷二.夫婦類》:「琴瑟不調,夫妻反目之詞。」也作「琴瑟失調」。
焦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名。古代周之地名,在今陝西省陽縣西北。《詩經.小雅.六月》:「整居焦穫。」《史記.卷一一○.匈奴傳》:「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遂取周之焦穫,而居于渭之閒,侵暴中國。」
出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出任駐外使節。《史記.卷七九.范雎蔡澤傳》:「今太后擅行不顧,穰侯出使不報,華陽、陽等擊斷無諱,高陵進退不請。」《初刻拍案驚奇》卷六:「其夫出使北邊,他是個女人,那能湊得許多價錢?」
水盡山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統九年,被俘降,宇文泰以其為帳內大都督,領兵鎮壓各地起事。北周武帝天和四年,累官至江陵總管,後出為州總管。卒諡定。 (3) 崢嶸:山勢高峻突出的樣子。 (4) 豁嶮:音ㄏㄨㄛˋㄒ|ㄢˇ,山谷地勢險惡難行。 (5) 馬束橋飛:橋墩斷裂,馬匹受到限制,無法通行。 (6) 中垺:中城。垺,音ㄈㄨˊ,外城。 (7) 款:叩、敲。此指開啟。
埳井之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
井蛙之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底之蛙」之典源,提供參考。 《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北海若曰:「井1>(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2>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3>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4>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
黑白不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渭不分、善惡不分
崆峒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山名:(1)位於河南省平頂山市轄汝州市西南。(2)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南。(3)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西,水發源地。(4)位於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西。(5)位於四川省綿陽市平武縣西。
斷章取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既有詩篇中一部分的句義來表達自己的意志與立場。例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晉、魯等國攻打秦國,軍隊至水,大家為是否渡河而猶豫不決,晉國大夫請魯國大夫孫叔豹表示意見,孫叔豹就賦了〈匏有苦葉〉,這首詩現存《詩經.邶風》中,首章是:「匏有苦葉,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原詩是刻畫一位待嫁女子決意出嫁的心情。但這當然不是孫叔豹想要表達的意思,他只是借以表示,無論水深水淺,一定要渡過河去。這種「賦詩斷章」的方式,在《左傳》中屢見不鮮,所以盧蒲癸才會有「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的說辭。後來「斷章取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原專指截取《詩經》的前身當時稱為《詩》的詩集中某詩的部分以為己用,而不顧原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