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鴉默雀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鴉雀無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鴉和雀都是叫聲相當吵雜的鳥兒,當鴉雀無聲時,那就非常安靜了。宋代蘇東坡有一首絕句,寫到有一天晚上,他在枕上醒來,夜已深沉,即將破曉。大地一片寂靜,連喜歡鳴叫的烏鵲也熟睡了。這時,月已西斜,織女星金星顯得特別明亮,星光斑斕中,竟有如飄飄欲仙,好像身已不在人間一樣。這裡蘇詩的原文作「烏鵲無聲」,「烏鵲」就是烏鴉和喜鵲,所以和「鴉雀無聲」意思是一樣的,而且烏即烏鴉,鵲和雀音同,也許「鴉雀無聲」這句成語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的。形容非常寂靜。蘇詩另見於秦觀的《淮海集》,恐是偽託之作。使用「鴉雀無聲」的例子,如《三俠五義》第一一九回:「這廳上點的明燈蠟燭,照如白晝...
牛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古代神話中的人物。參見「牛郎織女」條。
金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傳說鄭侃女采娘七夕時乞巧於織女織女遺以金針,謂當得奇巧。見唐.馮翊《桂苑叢談.史遺》。後用以比喻祕訣。金.元好問〈論詩絕句〉三首之三:「鴛鴦繡了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
情不自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源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中,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美、手藝更靈巧,以得到美好姻緣。後來典源文獻裡的「情來不自禁」,演變成「情不自禁」這句成語,表示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
烏鵲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每年七夕烏鵲填天河成橋,以渡織女、牛郎,使之相會。後以烏鵲橋比喻男女相會的地方。唐.宋之問〈明河篇〉:「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
牛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牽牛與織女二星的合稱。晉.潘岳〈西征賦〉:「儀景星於天漢,列牛女以雙峙。」明.高濂《玉簪記》第一九齣:「誰承望今宵牛女,銀河咫尺間,巧一似穿針會,兩下裡青春濃桃豔李。」
碧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碧天、河漢的合稱。指天空。南朝陳.江總〈和衡陽殿下高樓看妓〉詩:「起樓侵碧漢,初日照紅妝。」唐.徐夤〈鵲〉詩:「香閨報喜行人至,碧漢填河織女回。」
武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傳說中的仙人。姓成,名武丁。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桂陽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間。忽謂其弟曰:『七月七日,織女當渡河,諸仙悉還宮,吾向已被召,不得停,與爾別矣。』弟問曰:『織女何事渡河?去當何還?』答曰:『織女暫詣牽牛,吾復三年當還。』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織女嫁牽牛。」
天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中國古代傳說為天帝的女兒。參見「織女」條。
雙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牽牛、織女二星。比喻夫婦二人。元.李俊民〈七夕〉詩:「雲漢雙星聚散頻,一年一度事還新。」元.馬祖常〈擬唐宮.銀河七夕度雙星〉詞:「銀河七夕度雙星,桐樹逢秋葉未零。」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