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3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貂裘換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人阮孚曾經以貂裘換取美酒。典出《晉書.卷四九.阮藉傳》:「嘗以金貂換酒,復為劾,帝宥之。」後用以形容富貴者的豪放不羈。
朱西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庭。民國三十六年,他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發表第一篇小說『洋化』,來臺勤於寫作,產量甚豐。他以斬新、豪放的手法所寫的鄉土故事,顥示了極敏銳的想像力和觀察力,以及深厚的中國人文思想。他其它作品緊緊掌握人類內在的靈明與愚昧,抒寫內心的大愛,作生命無限延伸的探討與輻射。其《鐵漿》、《狼》、《破曉時分》等膾炙人口的作品,奠定臺灣的懷鄉書寫。在這些作品中,朱西甯大量運用地方語言、生活習俗,再現特定時空下的鄉土風味,並融入人性善惡與慾望的辯證,形塑其「懷鄉小說時期」的重要特色。《冶金者》、《現在幾點鐘》這個階段,朱西甯透過敘述形式的...
張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全書》。觀點:一、民胞物與二、慎保善性三、萬物一體評價:錢穆認為「六有四為」之學:若謂濂溪高潔,康節豪放,橫渠則是堅若卓絕。橫渠自述其生活與志願,錢穆題括為「六有四為」之學。
撼樹蚍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杜:指李白、杜甫。李白(西元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家居四川綿州,唐代詩人。個性率真豪放,嗜酒好遊,其詩高妙清逸,世稱「詩仙」。杜甫(西元712∼770),字子美,號少陵,河南鞏縣人。唐代詩人,有「詩聖」之稱。其詩博大雄渾,千態萬狀,不僅慨嘆自己遭時不遇,亦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動亂形態,故有「詩史」之名。 (3) 蚍蜉:音ㄆ|ˊㄈㄨˊ,一種大蟻。 (4) 不自量:指不知衡量自己的力量。〔參考資料〕 唐.拾得〈詩〉(據《全唐詩.卷八○七.拾得》引)我見頑鈍人,燈心柱須彌。蟻子齧大樹,焉知氣力微。學咬兩莖菜,言與祖師齊。火急求懺悔,從今輒莫迷。
濃眉大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人的長相粗獷豪放。如:「接待我們的嚮導濃眉大眼,身材非常魁梧。」
秦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秦觀是「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詞文都很出色,但成就最大的還是詞,著有《淮海詞》。不過秦詞沒能繼承蘇軾的豪放風格,主要是受當時風行的柳永詞影響比較大,因而成為婉約詞派的重要作家,多寫情愁二字。但他拋棄了柳詞「俗」的方面,使婉約詞走向雅化;又能把身世坎坷之感融進詞裡,使秦詞具有深婉的一面。語言平易工致而又音韻和諧,風格清新淡雅,描寫委婉,細膩含蓄,是秦詞的風格。因此,善於刻劃、文字精密,是秦觀詞的特徵之一。但氣格不高、纖巧無力,也是無可否認的缺點。 參考資料《唐宋詞欣賞》地球出版社,1990年1月初版《唐宋詞百家全集》廣州出版...
賀知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手巾。  詩中李白除了描述他和賀知章初次相見的情景,並表露了他對賀知章的懷念和悲悼。  賀知章生性豪放曠達,平日待人接物都很率真。有一次為了欣賞林木泉石,竟然闖進一個毫不相識的人的別墅,還寫了一首(題袁氏別業)(也作偶遊主人園)的五言絕句來抒懷:  主人不相識,偶坐為林泉。  莫謾愁沽酒,囊中自有錢。  詩的意思是說:我並不認識別墅裡的主人,偶然來這裡坐坐,只是為了觀賞此中的林木和泉石。主人可不用憂愁要買酒請客,我口袋裡自有買酒的錢哩!  這首趣味盎然的詩,所顯現出來的林泉勝景,非常迷人。到了明朝,有人將它繪成了一幅詩...
元好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參考資料:網路資料及維基百科。
豪俠好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豪放勇敢,喜歡行俠仗義。《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傳》:「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
懷古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