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8.63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鬆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嚴密、團結、緊密、
摧枯折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摧枯拉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摧枯拉朽」指將已枯朽之事物加以摧毀,是十分容易的事。此語見於班固的《漢書》。班固認為秦朝滅亡,是因為實行焚書坑儒、箝制思想、燒毀兵器等措施,又集權中央,沒有諸侯可以固保衛疆土。於是在建國初期,記取秦朝教訓,分封韓信、彭越、英布等軍功卓越的人為異姓諸侯王,以固政權,這也是漢朝在沒有領土和缺乏武器的情況下,短短五年之內能夠成就帝業的原因。正所謂,在堅硬的金石上雕刻很難,摧毀虛弱勢力極為容易,是受形勢所影響。後來「摧枯拉朽」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極容易做到,毫不費力。
社會認知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同時對學習有重大影響力。學習不僅是單一學習者內在概念改變或習得新的認知技能與策略,新學習的產生與固極需社會情境中的同儕互動,尤其是模仿---社會認知論將之視為「學習」的同義詞。心理學理論致力於描繪人的行為模式,其中有許多理論採取單元決定論來分析行為,例如:行為主義學派主張單一元素---環境---能決定人的行為。一九五O年代,Bamdura提出三元交互決定論,主張個人、行為與環境三者具有交互影響力,其中任意二元素都有相互決定的可能性。所謂個體指的是個人的認知、情感、期望、信念、知覺、目標、意圖、甚至是腦神經的運作等內...
韋應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河洛,華屋未及窺。秋風飄我行,遠與淮海期。  回首隔煙霧,遙遙兩相思。陽春自當返,短翮欲追隨。 自洛舟行入黃河即事,寄府縣僚友  夾水蒼山路向東,東南山豁大河通。寒樹依微遠天外,  夕陽明滅亂流中。孤村幾歲臨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風。  為報洛橋遊宦侶,扁舟不系與心同。寄盧庾  悠悠遠離別,分此歡會難。如何兩相近,反使心不安。  亂髮思一櫛,垢衣思一浣。豈如望友生,對酒起長歎。  時節異京洛,孟冬天未寒。廣陵多車馬,日夕自遊盤。  獨我何耿耿,非君誰為歡。 發廣陵留上家兄兼寄上長沙  將違安可懷,宿戀複一方。家貧無舊業,...
秦鏡高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帝,自稱始皇帝。廢諡法,以世計。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固國防;為消除反側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偶語詩書者棄市,又有焚書坑儒之事。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死於巡遊途中。 (6) 宮人:宮女的通稱。
眼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眼睛1.1 眼球的構造及功能(註1)1.2 眼淚的功用(註2)1.3 眼睫毛的功用(註2)1.4 保護眼睛的方法1.5 參考書目 眼睛主要部份是眼球,附屬部分是眼瞼、淚腺、睫毛及眉毛。(註2) 眼球的構造及功能(註1)1. 眼球壁:由外向內分為三層,外層是膜,中層是脈絡膜,內層是視網膜。2. 眼球內有空腔:已經以晶體分為前房、後房兩部分。晶體與角膜間的空腔較小,含水狀液,稱為前房;晶體與視網膜間的空腔較大,含玻璃狀液,稱為後房,兩者均可維持眼球形狀。晶體為一雙凸有彈性的構造,可調節焦距,晶體周圍的懸韌帶可固定晶...
操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控制、指揮。宋.曾〈洪州新建廳壁記〉:「凡縣之政無小大,令主簿皆獨任,而民事委曲,當有所操縱緩急,不能一斷以法。」明.歸有光〈送嘉定縣令序〉:「侯能操縱有法,賦辦而民不驚,其賢三也。」
赤地千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例如所引典源《漢書.卷七五.眭兩夏侯京翼李傳.夏侯勝》中,便可見到這樣的用法。漢宣帝即位之初,為了固自己的地位,下詔為武帝立尊號和廟樂,群臣立即表示贊同,並紛紛提出合適的方案,但是只有長信少府夏侯勝反對。他認為︰「武帝雖然有驅逐四夷、開拓疆土的功績,但是也因為他窮兵黷武,又奢侈浮誇,以致國力耗盡,百姓流離失所,半數人口死亡,到處發生蝗災,寸草不生的景象綿延數千里,甚至人民相食,國家遭到這樣的損失,到現在還沒完全恢復。武帝既然對人民沒有什麼恩澤,實在不應該為他制定廟樂,予以尊榮。」在夏侯勝的獨特異議中,便用了「赤地數千里」來形容當時災荒嚴重、民不聊生的可怕景象。後來「赤地千里」這句成語就這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水氣遇冷凝結成的水珠。通「凇」。宋.曾〈冬夜即事〉詩:「香消一榻氍毹暖,月澹千門霧淞寒。」
漢摩拉比法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法典》,不僅將地方性的法令和條例融合為法典條文,也將過去的判例以明文頒布,使古巴比倫全國法律一致,固其王國,為當今世界上最早有系統且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此法典後來也成為閃米特人其他各族如亞述人、加勒底人和希伯來人制定法律的基礎。而在西元前1663年,埃蘭人(Elam)進攻巴比倫,並將刻著漢摩拉比法典的十杯做為戰利品帶回其位於伊朗西南部的首都蘇薩(Susa)。直至西元1902年由法國人和伊朗人組成的考古隊發現,自此重見於後世。 參考書目註1:通鑑文化編輯部,《消失的古文明》,新北市:生活品味文化,民95,頁65-67。...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