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7.501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言行計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言聽計從」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言聽計從」原作「言聽計用」,指說的話、出的計都被採用,出自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敘述秦亡後,楚漢相爭,劉邦的勢力漸強,攻下楚不少領地,楚王項羽備受威脅。於是派人去向有重兵的韓信遊說,希望他能棄劉邦投靠自己。但韓信回絕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意思即是:「當初我跟著項羽不受重用,所以才轉而投效劉邦。劉邦對我關懷備至,給我吃穿,還封我為將軍,配給我軍隊,對我十分信任,我才能有今天的地位啊!」其中「言聽計用」即是指韓信所說...
百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總國政的官員。《書經.舜典》:「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納于百揆,百揆時敘。」
避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躲避災害。《三國演義》第一一五回:「將軍在外掌兵權,人不能圖,可以避禍。」
杜漸除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微杜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
系統假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鑑指標亦可由數個檢核重點來加以描述。因此,教師若能表現出某一評鑑指標內的多數檢核重點,則可視其已經掌該項教學評鑑指標。同樣的,教師若能實踐某一教學表現層面內的多數評鑑指標,則將視其已經實踐該項教學表現層面。四、教師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的學習影響很大:教師若能實踐有效的教學表現層面、評鑑指標、檢核重點,則學生的學習成效將會大幅提升。基於以上之假定,實踐「教學專業發展評鑑系統」之後,可以達成以下四個目標。第一,改善、提升中小學教師的教學。然因為本系統僅限於發展性、形成性評鑑目的之使用,並不適宜用來作為甄選教師、續聘教師、決定教...
民俗規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則主張贊助性規範將社會各成員揀選並安置在適當位置以追求人盡其才,因此選擇、分化、隔離愈早開始,越能掌菁英份子的訓練,並及早讓非精英份子相信其能力略遜一籌。 二、抱負的調節 班級在發揮補充精英人才與安撫非精英份子的選擇功能之同時,必須進行---抱負的調節的歷程,方能臻於完滿。所謂抱負的調節乃是指在一般狀況時教育必須溫暖學生的上進心,鼓舞人人追求合適其能力的職位,但當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遠高於市場需求時,必須有---冷卻之機制,以緩和過度高漲的向上流動之熱望。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民俗規範英文關鍵字:folk norms 參考...
葫蘆畫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太祖:趙匡胤(西元927∼976),宋朝開國君主,涿州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兵權。後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結束五代擾攘的局面。天下既定,務農興學,慎刑薄斂,與百姓休息,但過度重文輕武、偏重防內,造成宋朝長期的積弱不振。在位十六年,廟號太祖。 (3) 翰林:職官名。唐宋為內庭供奉之官,方技、雜流,亦待詔翰林。 (4) 葫蘆:植物名。葫蘆科葫蘆屬,一年生蔓草。以其果實狀似壺及蘆,故稱為「壺蘆」。全株有毛。莖細長,以卷鬚絡於他物;葉掌狀淺裂、具齒、互生;花單性、同株、色白而有綠線,萼漏斗。瓜果粗長,初生有細毛,成熟後,皮面光滑。可供食用及藥用。 (5) 玉堂之...
幕府時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武家政治時代,計有鎌倉、室町、江戶三幕府,分別由源賴朝、足利尊氏、德川家康所創建,由幕府將軍掌政權,至明治維新時廢除。
確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實知道。[例]既然無法確知未來,何不好好把現在。
日薄西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感動不已,但他並不贊同屈原自殘的行為。揚雄一生淡泊名利,安貧樂道,認為受重用與否是命運,自己無法掌。不得意時就該像龍蛇般沈潛在水中,等待機會的來臨。所以他常取用〈離騷〉的詞句寫文章來論述屈原,其中有兩句「臨汩羅而自隕兮,恐日薄於西山」,就是他認為屈原自己在〈離騷〉裡寫到「老冉冉其將至」、「日忽忽其將暮」等,覺得自己來日無多,希望上天能多留點時間,讓他有一展抱負的機會,但最後為何又走上絕路呢?揚雄在句子裡用太陽西沉來比喻生命即將到盡頭,後來「日薄西山」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人已近老,生命將盡;或事物接近衰亡。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