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06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頭焦額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焦頭爛額」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霍氏是西漢宣帝時一個政治勢力十分龐大的家族。霍光受到皇帝的信任,秉政二十年,掌握了朝中的大權;其兄霍去病是討伐匈奴的名將;其妹則是皇后。他們在朝中權傾一時,連皇帝都要敬畏他們三分。霍光死後,霍氏家族更是專恣驕奢。大臣徐福深恐霍氏造反,便上書宣帝,建議壓抑霍氏,以免後患。不過當時宣帝並沒有採納他的意見。後來霍氏果然因陰謀造反遭到滅族,所有鎮壓有功的人都受到獎賞,只有徐福沒有得到任何表揚。有人便替徐福打抱不平,上書給皇帝說:「有一戶人家的灶,煙囪是直的,旁邊又堆著柴火。客人看見了,便勸那家的主人把煙囪改成彎的,把柴火移開,以免發生火災,但是主人並沒有採納...
|
推天搶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爭鬧不休。元.孫仲章《勘頭巾》第一折:「他是個腰繫紅裙婦人,你試議論,有甚事便推天搶地手黏身。」元.無名氏《神奴兒》第一折:「大嫂你靠這壁,休推天搶地;孩兒這裡耍哩,休啼天哭地。」
|
薄物細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微細瑣的事端。《漢書.卷九四.匈奴傳上》:「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昆弟之驩。」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而薄物細故,非害治之急者,為之法禁,月異而歲不同,為吏者至於不可勝記,又況能一二避之而無犯者乎?」
|
力不及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派兵過來,非常著急,鄯善國的國王就寫信給漢光武帝,說明漢帝國再不派兵前來,就只好去依附你們的敵人-匈奴了。漢帝鑒於國內局勢剛剛穩定下來,短期之內無法派兵到西域保護這些國家,於是便回覆說:「我們目前無法派兵前去,你們有歸附漢帝國的心,但力量上無法達到的話,就請你們自行去依附其他國家吧!」這些小國就只好去依附匈奴了。這裡的原文用的就是「力不從心」。後來就演變成為一句成語,用來指心裡想做某事,力量卻無法達到。
|
便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便。唐.韓愈〈石鼎聯句.序〉:「天且明,道士起出門,若將便旋然,奴怪久不返,即出到門,覓無有也。」宋.洪邁《夷堅乙志.卷一.莊君平》:「一夕寒甚,叟起,將便旋,為捧溺器以進。」
|
寧死不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寧願死也不願受羞辱。用以表示品行貞潔。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溺水不躍》:「夫三玉,一婦人耳。寧死不辱,出於天性。」《三國演義》第九回:「妾身已事貴人,今忽欲下賜家奴,妾寧死不辱。」
|
無情無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惆悵無聊,精神不振。《永樂大典戲文三種.小孫屠.第九出》:「知它是爭名奪利?知它是戀酒迷花?使奴無情無緒,困倚繡床,如何消遣!」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姐姐往常不曾如此無情無緒,自見了那生,便覺心事不寧,卻是如何?」
|
半為憐春半惱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感嘆想要挽留良辰美景但卻無法挽留的惋惜悲愁情懷。《紅樓夢》第二七回:「怪奴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
|
長驅徑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平息了叛亂,此後韓安國威名傳播四方。後被景帝任為梁國內史,武帝時任北地都尉,後任御史大夫。當時匈奴派遣使者來和議,朝廷大臣分成主戰跟主和兩派。主戰者認為漢朝如今國勢強大,只需派遣少量兵馬,就可以輕易消滅匈奴,所以主張將匈奴趕盡殺絕。韓安國則極力反對,他認為︰疾風一旦衰弱了,連捲起羽毛那麼輕的東西都沒辦法;強弩射出的箭到了盡頭,連魯縞那樣薄的東西都射不穿。今日如果輕舉兵馬,迅速進入敵人的勢力範圍內,後援無以為繼,必然難以收到功效,反而沒有多久就會因為缺乏糧食,而被敵軍消滅。在韓安國的斡旋之下,漢朝決定與匈奴和親,讓北方邊疆維持了多年的和平。後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長距離一路挺進...
|
猛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勇猛的戰將。[例]衛青是漢武帝時大敗匈奴的一名猛將。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