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藤粉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第4齡蛹殼體色暗黃。橢圓形。蠟質分泌物不明顯。縱羽化縫幾乎達到體緣,橫羽化縫不到達體緣。腹部腹節中央區域分節明顯,每對腹節之中央區域均有1對凹陷。管狀孔微圓形,長寬幾乎相等,後緣圓形,具約8根小齒。蓋瓣尾端狹小,充塞一半以上管狀孔區域。舌狀突起微外露,其上具細毛。尾脊不明顯。尾溝明顯,相當寬,基部微擴大,與管狀孔同寬度,後端狹窄,側緣微硬化,具許多相當大型之刻痕多少排列成橫列。尾端孔小,有時封閉,具有5齒。體盤具許多大、圓形之複合孔密布。亞背區近亞緣區有30根剛毛排成環列,比剛毛短,棍棒狀。許多相當大、不規則、硬化刻痕散布於體緣。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
緣木求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樹上去找魚。語本《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比喻用錯方法,徒勞無功。《後漢書.卷一一.劉玄傳》:「今以所重加非其人,望其毗益萬分,興化致理,譬猶緣木求魚,升山採珠。」《孤本元明雜劇.卓文君.第三折》:「盼功名如守株待兔,要求進若緣木求魚。」也作「求魚緣木」。
尸位素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望見。 (10) 縣貆:懸掛著貆的毛皮。縣,同「懸」,懸掛。貆,音ㄏㄨㄢˊ,一種貉類動物,擅長攀。 (11) 素:空,平白。
咄咄逼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畏的話)。桓玄說:「在敵人矛頭下淘米、劍頭下煮飯,隨時都會送命。」殷仲堪言:「四肢僵硬的百歲老翁,上枯朽的樹枝。」顧愷之道:「井口的轆轤上躺了一個嬰兒。」當時一名殷仲堪的參軍也在場,插嘴說:「盲人騎著瞎馬,在半夜來到深池旁邊。」因為殷仲堪有一隻眼睛瞎了,聽了感同身受,便說:「咄咄逼人!嘿嘿!這真是情勢逼人啊!」指他所陳述的狀況氣勢逼人,使人畏懼。後來「咄咄逼人」演變為成語,用來形容言詞凌厲,氣勢迫人。 + 晉朝女書法家衛鑠在〈與釋某書〉中提到,她有一位弟子叫王羲之,楷書已得到她的真傳,寫出來的字咄咄逼人,而且筆勢流利精妙,字體強勁有力而秀美,能力足夠到尚書館擔任書寫的工作。此處「咄咄逼人」...
為虎作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這裡離山下還很遠,老虎又非常凶殘,你們何不暫時到棚子上來避一避?」兩人一聽到老虎就很害怕,於是就了上去。兩人驚魂未定,忽然看到三、五十人路過,有和尚,有道士,有男人,還有婦女,他們唱歌吟詩,玩笑起舞,吵吵鬧鬧地走到獵人張弓的地方。他們看到獵人架設的弓箭時,非常生氣地說:「早上有兩個傢伙殺害了我們的老禪師,我們都還沒找他們算帳呢,現在竟然還敢想要謀害我們將軍!」就觸發機關,把箭發出去,然後繼續往前走。兩個人聽到這些話後,就問獵人是怎麼回事。獵人說:「這些都是被老虎吃掉後又被控制的鬼,走在老虎前面吆喝開道的。」兩人就要獵人重新張弓搭箭,後來老虎果然來了,前爪觸到機關,一箭射中老虎,老虎就倒下...
邯鄲學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戰國時期,燕國有個人到趙國的都城邯鄲,看到趙國人走路姿勢很美,就跟著學。結果不但沒有學好,連自己原來的走法也忘掉了,便著回去。典出《莊子.秋水》。後用來比喻仿效他人,未能成就,反而失卻自己本來的面目。《歧路燈》第一○一回:「邯鄲學步,失其故步。」也作「學步邯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動物名。行綱龜鱉目龜科。身體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頭似蛇,四肢短,頭、尾和腳都可縮入甲殼內。行動遲緩,性耐飢渴,壽命長達百年之上。其肉可食,殼可入藥。古時常灼龜甲以占卜,故稱為「靈物」。
結草銜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吳均《續齊諧記》。內容記錄楊寶九歲時在華陰山北面,發現鴟梟攻擊一隻黃雀,結果黃雀受傷墜落在樹下,全身滿螻蟻,楊寶將黃雀帶回家放在巾箱中救治,以黃花餵食,百來天後黃傷癒,就飛走了。夜裡楊寶夢見一個黃衣童子,說他是西王母的使者,為了感謝楊寶救命之恩銜來四只白玉環送給他,希望楊寶的後世子孫品德清白如玉,位極三公。而「結草銜環」又有『生當銜環,死當結草』的說法,認為「銜環」是活著報恩,「結草」是指死後報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結草銜環」,用來比喻至死不忘感恩圖報。如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斗膽,敢問老爹奶奶一個名姓也,等小人日後結草銜環,做個報答。」
故步自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免得像《莊子》裡的燕國人一樣,要學趙國人優雅的步姿,結果非但沒學成,連自己原本走路的方式都忘了,只好著回國。這裡的典源用了「故步」。 「自封」見於晉.庾闡〈斷酒戒〉。作者在文中闡述戒酒的原因,認為酒癮一上來就放縱自己喝酒,會傷害純真自然的本性。於是作者便將酒杯、酒壺等一切酒器打破,以表示自己戒酒的決心。有個酗酒的朋友聽了這件事,氣得反駁他說:「酒自古以來都是為人所愛,連古代聖賢也不例外,他們也不致於喪失本性。你把酒器打破,做這樣地自我限制,不過是忌口,但心裡還是想著它,又有什麼用?」庾闡回答說:「人生下來時沒有任何欲望,但後來欲望慢慢養成,都是受到周圍物的影響。如果把這些誘因剷除,心就不會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