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24.086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繼續、繼承。《詩經.小雅.天保》:「如松柏之,無不爾或承。」《三國志.卷五四.吳書.魯肅傳》:「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箭靶的中心。如:「目的」、「標的」。《荀子.勸學》:「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而斧斤至焉。」漢.王充《論衡.超奇》:「論之應理,猶矢之中的。」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恭敬地穿上。但可惜在他三十三歲那年,就因病過世了。晉朝陳壽替孫登立傳,並評論說:「孫登居心所存,足為美之德。」也就是說從孫登這個人的存心,就知他足以發揮出盛美的德行。 「叵測」則見於《新唐書.卷二○○.儒學列傳下.尹愔》。唐朝人尹愔天資聰敏,他的老師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分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姓。如明代有諸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草木盛。《說文解字.艸部》:「芃,艸盛也。」《詩經.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清史稿.卷九十七.樂志四》:「蓊鬱元雲渰宸楓,大雨時行黍稷芃。」
本末倒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次序顛倒的事情。另外一位宋代大儒陸九淵在〈與曾敬之〉信中也提到:「有其本,必有其末。未聞有本盛而末不者。若本末倒置,則所謂文亦可知矣。」大意是說事情都有本有末,沒聽過根本壯盛而枝節末端不盛的事。陸九淵的話更明白的表現出本末倒置的意思。清代王昶所寫的〈新修州學之記〉說到:「當奉教化,宣之於民,……然非知治之審,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意思是說為政者若不知宣揚教化於民,則常會本末倒置,失掉了應有的判斷。從這些例子可以知道「本末倒置」是句常用的成語。「本末倒置」這句成語當就從〈大學〉文義演變而出,比喻不知事情的輕重緩急。
洛陽紙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夫為大司空。後多有更名,或稱御史大夫,或稱司空,至明始廢。 (11) 張華:西元232∼300,字先,西晉方城人。學業優博,辭藻溫麗,圖緯方伎之書,無不詳覽,伐吳有功,封廣武侯,長於政事,時人許之為「鄭國子產」。後為趙王倫所害,著有《博物志》。 (12) 班張之流:和班固、張衡同樣的一流作品。班固著〈兩都賦〉,張衡著〈二京賦〉,均描寫長安和洛陽的繁榮富庶。 (13) 洛陽:西晉首都,位於河南省西部的洛陽盆地內。
差強人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攻具,上賞嗟曰:「吳公差4>強5>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廣平侯。與蘇周建戰,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後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敗,討富平獲索二賊于平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周書.卷二五.李賢列傳》。 (2) 漢:吳漢(?∼西元44),東漢南陽宛人,字子顏。初為亭長,王莽末年流亡至漁陽,後歸附劉秀,與諸將擁劉秀為帝,鎮壓銅馬、重連、高湖、青犢、五校等軍,任大司馬,封舞陽侯,卒謚忠。 (3) 繕檠弓戟:修理調整兵器。繕,音ㄕㄢˋ,修補。檠,音ㄑ|ㄥˊ,調整。戟,音ㄐ|ˇ,武器名,戈和矛的合體。 (4) 差:尚、還。 ...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授與、賜予。如:「給假」。《宋史.卷二九六.張直傳》:「且給錢五萬,以助其裝。」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忘筌得魚注音︰ㄨㄤˋ ㄑㄩㄢˊ ㄉㄜˊ ㄩˊ漢語拼音︰wàng quán dé yú釋義︰即「得魚忘筌」。見「得魚忘筌」條。 01.晉.何劭〈贈張華〉詩:「舉爵陰下,攜手共躊躇。奚用遺形骸?忘筌在得魚。」 02.明.王玉峰《焚香記.第二六齣》:「他是好生的忘筌得魚,明犯著再娶停妻。」 參考詞語︰魚得忘筌注音︰ㄩˊ ㄉㄜˊ ㄨㄤˋ ㄑㄩㄢˊ漢語拼音︰yú dé wàng quán釋義︰即「得魚忘筌」。見「得魚忘筌」條。 01.唐.劉知幾〈讀漢書作〉詩:「一朝逢運會,南面皆王公。魚得自忘筌,鳥盡必藏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