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499.9897 ms
共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828~1897)字紫銓,號子九、仲弢、弢園,別號天南遯叟,清長洲(今江蘇省吳縣)人。曾遊歐洲和日本,並在香港創循環日報,提倡洋務,要求變法,為我國第一位政論記者;又將四書五經譯為英文,聖經譯為中文,對中西文化交流貢獻甚大。光緒間返國,主講上海格致書院。著有《弢園詩文集》等。
|
皮錫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治尚書服膺伏生,故宗今文說,被譽為」研精漢儒經訓之學,宏通詳密,多所發明」。因參加南學會,宣傳變法維新,戊戌政變後,被革去舉人,交地方官管束,1901年,湖南巡撫俞廉三奏請開復其舉人稱號,仍嚴加看管。五十歲時自壽聯一副:「閱世五十年,所欠一死;著書百萬字,不值半文。」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卒於家中。 著作略分三期,其初《尚書大傳疏證》、《古文尚書疏證辨正》、《九經淺說》、《古文尚書冤詞平議》、《孝經鄭註疏》、《鄭志疏證》、《今文尚書考證》及《聖證論補評》等書。戊戌以後,成《尚書中候疏證》、《駁五經異義疏證》、...
|
抱薪救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抱薪救火」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
|
矯枉過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後代於秦地,地約當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後為劉邦所滅。
(9) 于斧漁子:于斧,春秋時地名。漁子,漁夫。
(10) 適:正好。
(11) 還:返。
(12) 越: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13)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土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14) 吳:春秋時諸侯國。泰伯封於吳地,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縣。傳到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15) 就李:...
|
矯枉過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後代於秦地,地約當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後為劉邦所滅。
(9) 于斧漁子:于斧,春秋時地名。漁子,漁夫。
(10) 適:正好。
(11) 還:返。
(12) 越: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13)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土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14) 吳:春秋時諸侯國。泰伯封於吳地,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縣。傳到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15) 就李:...
|
塗不拾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路不拾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路不拾遺」原作「道不拾遺」。商鞅原本是衛國的貴族,喜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後公叔痤死,魏王不用,於是逃亡至秦國,得到秦孝公賞識,用為秦國宰相。商鞅治理秦國,實行變法,施行法令極其澈底,一切公正無私。懲治犯罪之人,不避強權貴族;獎賞有功者,也不會偏袒親信。即使是太子犯法,也處罰其老師,施以黥劓之刑。新法施行一年後,路上有別人遺失的物品,大家都不會把它撿起來據為己有,人民對於不應得的東西,也不會任意地攫取,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在軍政方面,國家軍備也顯得十分強大,諸侯各國因此都很畏懼秦國。後來「路不拾遺」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於形容社會風氣良好...
|
均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宋代王安石變法時所創的一種新法。為政府先制定每年物品的預算,由發運司採購物資,以節省不必要的運費。
|
矯枉過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8∼207。周孝王封伯益的後代於秦地,地約當在今甘肅省天水縣。莊公時徙居大丘,孝公時定都咸陽,得商鞅變法圖強,積極東侵。秦王政二十六年 (西元前221)統一天下,後為劉邦所滅。
(9) 于斧漁子:于斧,春秋時地名。漁子,漁夫。
(10) 適:正好。
(11) 還:返。
(12) 越:春秋時諸侯國,姒姓。建都於會稽。曾占有今江蘇、浙江及山東的一部分,後滅於楚。
(13) 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國七雄之一。領土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
(14) 吳:春秋時諸侯國。泰伯封於吳地,故址在今江蘇省無錫縣。傳到夫差,為越王句踐所滅。
(15) 就李:...
|
唯物辯證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馬克思(Karl Marx,西元1818~1883)提出,後經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西元1820~1895)等馬克思主義者發展形成的哲學體系。唯物辯證法雖受黑格爾(Georg W.F.Hegel,西元1770~1831)所提出的辯證法啟發,但主張自然現象及社會經濟變遷的根本法則在於物質,若物質變動,其他現象以及歷史亦隨之變動。其方法有對立統一法、質量互變法、否定之否定法。參見「辯證法」條。
|
得寸思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得寸進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末期,秦、韓、趙、魏、齊、楚、燕七雄爭霸,其中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後,勢力發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併其他六國,以統一天下。昭王三十六年,準備以穰侯領軍,越過韓、魏兩國而伐齊。但當時秦國的策士范雎以為此法不可行,便阻止秦國的進攻,並向昭王獻上「遠交近攻」的策略。他說:「現在齊國勢力算是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軍隊必須要經過韓、魏兩國,這就已經不符兵法了,而且如果出兵過少,難以取勝;出兵過多,又有傷國力。即使打勝了,齊國的土地必須越過韓、魏兩國才能到達,距離如此遙遠,根本也很難守住,所以不如採『遠交近攻』的策略,慢慢向外拓展,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