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斷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孟子幼時求學不長進,孟母於是截斷織布機上還未織成的布,以警惕他求學不可半途而廢。典出漢.劉向《古列女傳.卷一.母儀.鄒孟軻母》。比喻母親督子勤學。唐.駱賓王〈上袞州張司馬啟〉:「加以承斷織之慈訓,得銳志於書林。」也作「斷機」。
起死迴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起死回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扁鵲是戰國時的名醫。有一天他經過虢國,聽說虢國太子猝死,便來到宮門前,向侍從打聽原委。了解太子的病症,又得知斷氣不到半天,還未入殮後,就跟侍從保證自己可以救回太子。侍從本來不相信,但聽了扁鵲治病的方法,驚佩不已,立刻稟報虢君。虢君趕緊請扁鵲進宮。扁鵲對虢君說:「依我看,太子這是屍厥症,因體內會氣不通而昏死過去,實際上並未真地死亡,還有機會救回。」於是命令弟子準備好醫療用具,針灸太子的三陽五會等穴道。不一會兒,太子就醒過來了。扁鵲再叫弟子用藥交替熱敷他的腋下,並將太子扶起坐著,調理身體的陰陽之氣。之後再連續服藥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經歷這件事情,所...
楞楞睜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想睡覺、神智不清的樣子。《金瓶梅》第二六回:「老婆忙推睡醒來旺兒,酒還未醒,楞楞睜睜,扒起來就去取床前防身稍棒,要往後邊趕賊。」也作「愣愣瞌瞌」。
半生半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食物還未完全煮熟。如:「這些半生半熟的菜餚,令人難以下嚥。」也作「半生不熟」。
2.比喻事物還未達到滿意或熟悉的地步。宋.元懷《拊掌錄》:「北都有妓女美色,而舉止生梗,土人謂之『生張八』。……野贈之詩曰:『君為北道生張八,我是西州熟魏三,莫恠尊前無笑語,半生半熟未相諳。』」
餘妙繞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是用「餘音繞梁」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即以這個語義為主。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如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至若敘事處,滔...
回生起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起死回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扁鵲是戰國時的名醫。有一天他經過虢國,聽說虢國太子猝死,便來到宮門前,向侍從打聽原委。了解太子的病症,又得知斷氣不到半天,還未入殮後,就跟侍從保證自己可以救回太子。侍從本來不相信,但聽了扁鵲治病的方法,驚佩不已,立刻稟報虢君。虢君趕緊請扁鵲進宮。扁鵲對虢君說:「依我看,太子這是屍厥症,因體內會氣不通而昏死過去,實際上並未真地死亡,還有機會救回。」於是命令弟子準備好醫療用具,針灸太子的三陽五會等穴道。不一會兒,太子就醒過來了。扁鵲再叫弟子用藥交替熱敷他的腋下,並將太子扶起坐著,調理身體的陰陽之氣。之後再連續服藥二十天,太子就完全康復了。經歷這件事情,所...
未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還未確定。如:「那件企劃案已呈給經理三個多月了,仍然是懸而未決。」《三國演義》第三九回:「劉表猶豫未決,請玄德共議。」
餘響遶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優美動人,即使在她離去以後,人們都覺得歌聲依然繚繞在城門的梁柱之間,持續了三日都沒斷絕,就好像韓娥還未離去。《列子》文中是以「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來形容韓娥歌聲的延綿不絕,後來「餘音繞梁」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歌聲或音樂美妙感人,餘味不絕,如清代小說《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是用「餘音繞梁」形容王小玉迴環轉折,直入雲霄的高妙唱工,後世在使用此一成語時,即以這個語義為主。但有時亦見用來形容話語的意味深長,如清代賀裳在《載酒園詩話》中評論歐陽修的古詩:「至若敘事處,滔...
入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時說書人於開講前,先以一小段故事或笑話作引子,再導出正文,稱為「入話」。《醒世恆言.卷三五.徐老僕義憤成家》:「適來小子道這段小故事,原是入話,還未曾說到正傳。」也稱為「笑耍頭回」。
絕禍未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預防。」也就是存不忘亡,既濟不忘未濟之意。後來「防患未然」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趁禍患還未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