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53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不經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曾經歷世事或欠缺經驗。含有不懂事之意。《晉書.卷七四.列傳.彝》:「今大敵垂至,方遊談不暇,雖遣諸不經事少年,眾又寡弱,天下事可知,吾其左衽矣!」也作「不更事」。
奉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轡,控制馬的韁繩。奉轡指駕馬車。《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孫叔奉轡,衛公參乘。」《文選.任昉.到大司馬記室牋》:「將使伊周奉轡,文扶轂。」
輕財貴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視財物而看重道義。《三國志.卷五十六.吳書.朱傳》:「然輕財貴義,兼以彊識,與人一面,數十年不忘。」也作「輕財好義」、「輕財重義」。
咋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吵雜的聲音。漢.寬《鹽鐵論.論菑》:「蓋越人美羸蚌而簡太牢,鄙夫樂咋唶而怪韶濩。故不知味者,以芬香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為亂耳。」
貞高絕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節操堅貞高尚,不同凡俗。《後漢書.卷五七.劉陶傳》:「竊見故冀州刺史南陽朱穆,前烏校尉臣同郡李膺,皆履正清平,貞高絕俗。」
東觀之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孔子為魯司寇時,殺少正卯於東觀之下。見《孔子家語.卷一.始誅》。後用以稱殺身之禍。漢.寬《鹽鐵論.訟賢》:「未睹功業所至,而見東觀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壽終。」
徒陳空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僅只空口陳述,而無實際的功效與結果。漢.寬《鹽鐵論.非鞅》:「言之非難,行之為難。故賢者處實而效功,非徒陳空文而已。」也作「徒托空言」、「徒託空言」。
如釋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如釋重負」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魯國的國君昭公,是襄公的庶子,年紀輕輕的就即位了,但卻整天嬉戲無度,沒有把心思放在國事的治理上,昏庸無能。魯國的實際權力,掌握在魯公的家族三(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手中,其中又以季孫氏的權力最大。昭公二十五年時,三聯合出兵攻伐昭公,昭公逃奔到齊國。後來又到了晉國,晉君把他安置在乾侯這個地方,一直到三十二年死亡,魯國幾乎七年沒有國君。當初昭公在出走時,先居於鄆城,仍然不能改德修行,使得鄆城上下的人也都因此潰亂。因此《穀梁傳》形容昭公離開鄆城出奔到晉國,對鄆城的人民來說,好像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一樣。後來「如釋重負」被用來形容像放下重擔那樣輕鬆...
氣合情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情投意合」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馮衍〈與陰就書〉(據《後漢書.卷二八上.譚馮衍列傳.馮衍》李賢注引)衍聞神龍驤首1>,幽雲景蒸,明聖修德,志士思名。是以意同情合,聲比2>(則)〔相〕應也。伏見君侯忠孝之性,慈仁殷勤,論議周密,思慮深遠。顧以微賤,數蒙聖恩,被侯大惠。衍年老被病,恐一旦無祿,命先犬馬,懷抱不報,齎恨入冥,思剖肝膽,有以塞責。方今天下安定,四海咸服,蒙恩更生之臣,無所效其死力。側聞東平、山陽王壯當之國,擇除官屬,衍不自量,願侯白以衍備門衛。 〔注解〕 (1) 驤首:抬頭,比喻意氣軒昂。驤,音ㄒ|ㄤ,仰起。 (2) 比:音ㄅ|ˋ,和諧。
疾聲遽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疾言遽色」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疾言厲色」原作「疾言遽色」。劉寬是東漢帝時的官員,他曾任司徒長史、南陽太守等職務,《後漢書》裡記載了他的事蹟。有天他騎著牛在路上走,有人將他的牛誤認為自己走失的牛,要他歸還。劉寬二話不說,將牛給了那個人,自己下來走路回家。過了幾天,那人找到真正走失的牛,才發現自己認錯了,將牛還給劉寬,並向他謝罪,劉寬非但不怪罪,反而說:「長得差不多的東西,難免會認錯,更何況您又還給我,有什麼好謝罪的呢?」這件事讓地方父老稱頌不已。劉寬當官後,對待下屬也相當寬容。如有犯錯,也只用草鞭打,目的只是在處罰,而不傷人,有好的績業也歸功於下屬。出巡地方時,常與當地文人討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