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0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修道或得道的人。《三國演義》第九回:「忽見一道人,青袍白巾,手執長竿。」《西遊記》第二一回:「大聖直至門前,見一道人,項掛數珠,口中念佛。」
2.寺院裡的侍役。《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道人報與長老知道。長老將自己龕子,妝了可常,抬出山頂。」
集腋為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慎子.知忠》。 (2) 辭:推卻、不接受。 (3) 違:反、背。 (4) 千鎰:千金。鎰,音|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以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參考資料〕 《慎子.知忠》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
獨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固執己意以行事。如:「獨斷獨行」、「他做事向來一意獨行,不接受別人意見。」
光電效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註1)3. 愛因斯坦以光子的思維來解釋光電效應。在金屬表面的原子吸收光子的過程是整的接收,或者是完全不接受。每當一個、也僅能有一個光子能被原子完全吸收,才有一個電子被逐出金屬之外。在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解說的11年後,得到美國物理學家蜜立根的驗證。愛因斯坦所敘述的每一點都被證明無誤,以致於愛因斯坦因為光電效應這個理論而得到諾貝爾獎。(註1) 光電效應的應用可應用於電眼、攝影師的測光錶,也應用於電影片的聲軌上以重現聲音。(註1) 光電池光電池是一種敏感的裝置,當光、紅外線或紫外線照射其上時可產生電信號。光電池應用於照相機的光...
心神恍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神迷惑、不安寧。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卷一二一.樊令言修北帝道場誅狐魅驗》:「不接賓友,惡見於人,時多恚怒,心神恍惚。」《紅樓夢》第二五回:「話說紅玉心神恍惚,情思纏綿,忽朦朧睡去。」也作「心緒恍惚」。
四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楊震任太守時,昌邑縣令王密夜間送十斤黃金予楊,謂深夜無人知曉。楊震回答:「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不接受王密饋贈。見《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傳》。《隋書.卷四七.韋世康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貪而為寶,處膏脂而莫潤。」
置錐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盜賊實在太可惜了,我願意幫你出使各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城池,尊你為諸侯,以成聖人之道。盜跖聽了不但不接受,還勃然大怒地說:「你這分明是在收買我,自己有了大城有何用處?堯舜湯武等古代君王擁有全天下,他們的子孫現在又在何處?柳下惠和孔子並非同時代,而盜跖也無法證實是否真有其人。本篇是寓言性質,莊子籍這篇故事表達自己崇尚自由無為的觀念。文中使用「無置錐之地」來形容堯舜湯武的子孫現在的處境,像連豎立一根錐子這樣小的地方都沒有。後來「立錐之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極微小的地方。
眾腋成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淳澤,不出宮中,則不能流國矣。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慎子.知忠》。 (2) 辭:推卻、不接受。 (3) 違:反、背。 (4) 千鎰:千金。鎰,音|ˋ,古代計算重量的單位。以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參考資料〕 《慎子.知忠》父有良子,而舜放瞽叟。桀有忠臣,而過盈天下。然則孝子不生慈父之家,而忠臣不生聖君之下,故明主之使其臣也,忠不得過職,而職不得過官,是以過修於身,而下不敢以善驕矜守職之吏;人務其治,而莫敢淫偷其事。官正以敬其業,和順以事其上,如此則至治已。亡國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國之君,非一人之力也。將治亂,在乎賢使任職而不在於忠也。故智盈天下,澤及其君;忠盈天下,害...
居安慮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會出現。』這樣才能及早做防備,有了防備就不怕災難。我斗膽以這句話規勸您。」晉悼公說:「您的教訓我豈敢不接受?但是沒有您的話,我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的成就。賞賜臣子禮物是國家的常規,不可廢除,您就收下吧!」魏絳也就遵循禮制,收下這些贈禮。後來此處所引的《書經》原文「居安思危」成為一成語,用來指處於安樂的時候,要想到危險可能會隨時出現。
眾望所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眾望所歸」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晉朝高僧帛遠,字法祖,河內人,博學多聞,通梵晉語,於方等經深有研究。他在長安建造佛寺,從事講習,聽眾常達千人。河間王司馬顒對之崇敬有加,帛遠因而聲聞關隴。後來關中大亂,帛遠潛遁隴右,以保雅操。當時張輔為秦州剌史,鎮守隴上。張輔覺得帛遠的名德顯著,「眾望所歸」,就屢次勸帛遠還俗來當自己的幕僚,但帛遠拒不接受,於是結怨。後因他人的讒言,帛遠被張輔所殺。「眾望所歸」這句成語,用來指深得眾人擁護、愛戴。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