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0.646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從四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從兒子。這就是所謂「三從」。 「四德」見於《周禮.天官.九嬪》。《周禮》亦為儒家重要典籍之一,相傳為周公所作,記載當時的官制及政治制度。 「九嬪」是王宮中的女官,也是帝王的九位妃子,負責掌理婦女所應學習的禮儀。九嬪各領有女御九人,教導女御婦德、婦言、婦容、婦功,並率領她們按時輪值王所,協助皇后處理各項事務。而所謂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指的是婦人應有貞節柔順的德行、委婉得體的應對辭令、溫雅的體態舉止、熟練的工作技能。這四項要求,就是「四德」。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三從四德」,用來指舊時婦女必須具備的德性。
瞭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魯國是周朝大功臣周公旦的封邑。周公曾輔佐武王討伐商紂,又協助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使天下大治。後來周天子為感念周公的功勞,於是特准魯國於周公之廟舉行原只有帝王才可主持的禘(ㄉㄧˋ)祭。但是,因為一般人都不曾見過這樣的重大祭典,所以完全不了解禘祭的進行方式,於是向孔子請教,但孔子不願回答,便說:「不知也。」這是因為當時魯國宗廟靈位配祀等名分顛倒,不合周禮,違逆了孔子對禮教的堅持,所以孔子故意避而不談這方面的問題。然後他又指著自己的手掌說:「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這句話則是說:若真有人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聚集。《詩經.豳風.破斧》:「周公東征,四國是遒。」《左傳.成公二年》:「布政優優,百祿是遒。」
十全十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全十美」的全、美都具有圓滿的意思,而「十」是數目之足,所以「十全十美」就可用來比喻圓滿美好毫無缺陷的境界。這句成語的「十全」早見用於《周禮》。《周禮》一書相傳為周公所撰,內容記錄周朝官制。其載述「醫師」一職「掌醫之政令」,平日負責蒐集藥物,為傷病者治療,每年年終,則有稽核人員視其績效以訂出應得的俸祿。績效等級以「十全為上」,也就是:治療十個人,十個都能痊癒,為最佳;十個人中,只有兩個人無法痊癒,為其次;有三個人無法痊癒,為再其次;若有四個人無法痊癒,便為下等。後來「十全十美」這句成語可能就從這裡演變而出。
詩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於西周初期,根據《尚書 (經)|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華大學的一批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的《耆夜》篇中,敘述武王等在戰勝黎國後慶功飲酒,其間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詩《蟋蟀》,內容與現存《詩經·唐風》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關系清華簡整理研究初見突破性成果關於《詩經》的收集和編選,共計有“王官采詩”和“孔子刪詩”、“獻詩說”三種說法:王官采詩:《孔叢子·巡狩篇》載:“古者天子命史采歌...
同床異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南宋文人陳亮在寫給友人朱熹(元晦)的信中,提及自己近日來的遭遇與心境。他說他在遭到橫禍,差點喪命之後,目前以教書為職業,並蓋了幾間小屋,周圍種些樹木,庭院中還有個小池,風景優美,怡然自得。其中有三間屋子取名為「抱膝」,二位友人為此而作了三首〈抱膝吟〉送我,但總覺得他們並沒有寫到真正的含意。裡面提及周公及諸葛亮等古人,但人各有志,就算睡在同一張床上,也是各做各的夢,不一定要和古人相比。而我又寫不出來自己的感受,所幸您也寫了兩首,我坐在小屋中,吟唱它們,感覺更舒適快意。後來「同床異夢」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共同生活或一起做事的人意見不同,各有各的打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頌揚。如:「歌功頌德」。《漢書.卷六二.司馬遷傳》:「夫天下稱周公,言其能論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風。」唐.李白〈天長節使鄂州刺史韋公德政碑〉:「噫大塊之氣,歌炎漢之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職官名。即太保。古時三公之一,管理皇宮裡的教育。《書經.君奭.序》:「召公為保,周公為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警告、規勸。如:「告誡」、「規誡」。《史記.卷三三.魯周公世家》:「周公藏其策金縢匱中,誡守者勿敢言。」《北史.卷十三.后妃傳上.魏神元皇后竇氏傳》:「賓臨終,誡其二子速侯、回題,令善事帝。」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遷在-{zh-hans:《太史公自序》; zh-hant:〈太史公自序〉;}-說:「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歲而有孔子,孔子卒後,至於今五百歲,有能紹明世,正《易傳》、繼《春秋》、本《詩經|詩》、《尚書|書》、《儀禮|禮》、《樂經|樂》之際,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讓焉?」此正暗示其有明道義,顯揚志業人物的使命。《春秋》的下限,到魯哀公獲麟之年,此後的史事就沒有完整的史籍記載。司馬遷是紹繼《春秋》,並以漢武帝元狩元年「獲麟」及太初元年改曆下限,撰寫史記。然而,司馬遷繼承《春秋》,不僅是要形式上承繼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