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85.893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年生草本植物。夏季開淡紅色花朵。葉大互生,狹長而圓尖,是製香菸的材料。
菸草的製成品。如:「菸酒」、「菸蒂」、「禁菸」、「香菸」、「抽菸」。
臨時動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會時所提出不屬於預定議事程序中的建議。[例]由於臨時動議太多,主席裁示將會議的時間延長。
心滿意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稱心如意辨似: 「心滿意足」及「稱心如意」都有獲得滿足的意思。 「心滿意足」側重於心意滿足;「稱心如意」側重於合乎期望。 心滿意足 稱心如意 辨似例句 ○ ㄨ 媽媽總是說:「如果能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子,這輩子也就~了。 ㄨ ○ 他一向成績很差,總是期盼考個及格,這次考了六十分,終於可以~。
內隱的人格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特質的一部份時,那麼將能猜測到個人也具備那些特質的其他部份。對於什麼樣的特質能夠相配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身的觀點。例如:對某些人而言,特質「聰明的」、「安靜的」和「友好的」等等,可以組成一組。倘若觀察到某人的行為是「友好的」、「安靜的」行為,那麼就可能將「聰明的」該種特質加諸於某人,卻不需任何直接證據來證明。而特質印象的構成依賴下列三個因素:核心特質的觀念、觀察特質的程序、原型和刻板印象的影響。註1 參考書目註1:屏師國教所研究會主編,《教育名詞彙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2002五版),頁213。註2:Kelly,...
空前絕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一無二,超越古今,無與倫比。[例]孔子、耶穌、釋迦牟尼等,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是屬於空前絕後的超級人物。
行為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行為主義(behaviorism)發展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從心理實驗室動物的研究來解釋人類學習的行為。行為主義對於學習有兩項基本論點:第一,學習即是制約作用,是個體處在某種引起反應的刺激環境下所產生的反應。第二,將個體學習到的行為解釋為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行為主義在教學上應用有:1、編序教學法。屬於個別化的學習,配合學生個人學習進度,教師運用逐漸接近的技巧,編排一系列前後互有連貫的學習情境與教材,讓學生主動在學習情境或教材中做反應;當學生做出正確反應時,就可獲得正增強,繼續下一個情境的學習。2、行為改變技術。指當個體在某...
性別基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模。 (一) 團體內/團體外基模該基模用來將物體、行為、特質與角色做性別分類。例如芭比娃娃,戰鬥機是屬於男孩的玩具;女孩可以留長髮,男孩只能留短髮。 (二)自我性別基模自我性別基模包含跟自己性別有關的物體、行為、特質與角色等訊息。這些訊息比團體內/團體外基模的訊息更為詳細、精確。當兒童開始標示自己的性別時,便逐漸形成性別基模。隨著年齡的增長與經驗的增多,基模愈是精緻化,而性別刻板印象開始於兒童學會標示自己的性別之時。 基模的功能性別基模的功能有以下三項,分別為調適行為、組織與註易訊息和形成推論與詮釋。 調適行為性別基模能...
七段顯示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Blanking Input / Ripple Blanking Output);此腳強迫接邏輯0時屬於遮沒輸入的動作,此時a~g等解碼輸出端全為1,若七段顯示器的電路正常LED應全暗。漣波遮沒輸出的功能則必須配合漣波遮沒輸入(RBI)接腳為邏輯0且BCD碼輸入端為0(DCBA=0000)時,此腳由1轉為0。 RBI:漣波遮沒輸入(Ripple Blanking Input);此腳為0且BCD碼輸入端為0(DCBA=0000)時,此時解碼後的「0」字將被遮沒(不顯示),這種功能應用於兩個數字以上的顯示,當數字以0開頭時可...
芒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屋牆壁都開始發霉,即是濕氣來了,陰氣也到了。在此,律呂發出蕤賓之音,節氣是芒種與夏至。 性質「芒種」屬於節氣,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始有二十四節氣完整的記載,制立春為陰曆正月節(節氣),雨水為正月中(中氣),以此類推。但後人皆統稱此十二節氣加上十二中氣為二十四節氣,並且沿用至今。另外,二十四節氣歷經各朝,在漢朝終於制定完成,又可分為四大類:1. 第一類依照四季季節的轉則為準,如四時八節2. 第二類反映氣溫冷熱狀況,如小暑、大寒…等3. 第三類表現自然生物因氣候變化而呈現的生息情況,如驚蟄、小滿...
本我自我超自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並常牽涉到哲學中的形上學。 超我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結構中的管制者,由完美原則支配,屬於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份。在佛洛伊德的學說中,超我是父親形象與文化規範的符號內化,由於對客體的衝突,超我傾 向於站在「本我」的原始渴望的反對立場,而對「自我」帶有侵略性。超我以道德心的形式運作,維持個體的道德感、迴避禁忌。 超我的形成發生在戀母情結的崩解時期,是一種對父親形象的內化認同,由於小男孩無法成功地維持母親成為其愛戀的客體,對父親可能對其的閹割報復或懲罰產生 去勢焦慮(castration anxiety),進而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