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4.367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惱羞變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惱羞成怒」之典源,提供參考。 ※《兒女英雄傳.第一六回》安老爺便研得墨濃,蘸得筆飽,手下一面寫,口裡一面說道:「九兄,你大家要知那十三妹的根底,須先知那十三妹的名姓。」因寫了一行,給大家看,……安老爺又道:「你大家道他這仇人是誰?真算得個天大、地大、稀大,無大不大的大腳色。」因又寫了幾個字,指給眾人看,道:「便是這個人!」鄧九公道:「喲哎!他怎的會惹著這位太歲去,合他結起仇來?」安老爺道:「他父親合那人,是個親臨上司,屬員怎生敢去合他結仇?就為了這姑娘身上的事。」說著又寫了兩句,指道:「便是這等一個情節。無奈他父親又是個明道理、尚氣節的人,不同那趨炎附勢1>的世俗庸流2>。見他那上...
水乳相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法,可能就是從這裡演變出來。清代《老殘遊記》第一九回提到老殘為了偵辦齊東村所發生的一件奇案,暗中命令手下許亮故意去結交凶嫌吳二。許亮打聽到吳二常出現在土娼小金子家,於是就到土娼家,很快的和吳二混得水乳交融,進而將他逮捕歸案。這「水乳交融」形容的就是感情很要好的意思。
頭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手下
肘腋之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肘,手肘。腋,腋窩。肘腋之患比喻潛伏於身旁的禍患。《明史.卷一八九.夏良勝傳》:「邊將之屬,納于禁近,詎忘肘腋之患。」《隋唐演義》第四六回:「翟讓是個漢子,但恐久後被他手下人扛幫壞了,也是肘腋之患。」也作「肘腋之憂」。
雷霆之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是斬了吳國來使,並將首級送予曹叡。孫權因使者遲遲未回而知公孫淵背盟,大怒,想即刻出兵征討。當時他的手下有一大將陸遜,熟知兵法,富雄才大略,頗得孫權的賞識與信賴。他認為此時出兵大為不妥,故上書勸諫說:「公孫淵仗恃自己佔有險要之地,便斗膽拘留本國使節,也不納獻以示忠誠,這樣的行為確實可恨,才會使您在盛怒之下,完全忘了危險,不顧一切地想出兵征討。然而,當天下紛擾如雲,您在詭譎多變的局勢當中,都還能把持英明的心智,先後擊敗曹操、劉備、關羽等當代豪傑,今日卻因一點小事就發起這樣大的脾氣,犯了可能深陷危機的大忌,要知四周的強敵都在伺機而動。這種輕率的舉動,實在令人疑惑。況且您向來有四海之志,何必為區區的...
囉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吵鬧。《西遊記》第二四回:「唐三藏雖是故人,須要防備他手下人囉唕,不可驚動他知。」《文明小史》第三七回:「欽差是在屋裡,就只不肯見你們,為的是怕你們囉唕。」也作「囉噪」。
捷足先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捷足先登」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捷足先登」原作「疾足先得」,見於《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據載,秦朝末年,天下苦於秦之苛政已久,各路豪傑紛紛起兵抗暴,爭奪天下。劉邦起於泗水,韓信是他的手下大將。韓信打敗齊王田廣後,被封為齊王,當時擁有的武力比劉邦還要強大,謀士蒯(ㄎㄨㄞˇ)通於是勸他背叛劉邦,暗通項羽,將來再自立為王。當時韓信並沒有接受蒯通的建議,反而是劉邦對韓信起了疑心,後來藉機將他貶為淮陰侯,使韓信心有不甘,才暗中聯絡另一大將陳豨(ㄒㄧ),準備謀反。然而當時劉邦的勢力已經成熟,接到密報後便親自帶兵平息了這場叛變。韓信被殺前,無限懊悔,他嘆息著說:「我真恨自己當初不採用蒯通...
帷幄運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中豪傑,我能重用他們,才是我取得天下的真正原因啊!而項羽有一賢臣范增,卻不好好重用,所以才成為我的手下敗將。」因此《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在自序中,說張良身在軍營中便能掌握局勢,策劃謀略,使遠方的軍隊贏得勝利,助高祖開邦定國,能夠「運籌帷幄之中,制勝於無形」。後來「運籌帷幄」演變為成語,就被用來比喻謀劃策略。
置錐之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大盜之口,來發表反儒家的言論。文中敘述盜跖是魯國賢人柳下惠的弟弟,但卻和哥哥高尚的品德不同,他帶著手下到處搶人錢財,擄人婦女,以暴力橫行天下,所到之處都引起當地的恐慌,人民叫苦連天。孔子看不過這種行為,前去規勸他,說他既長得高大英俊,又聰明勇敢,淪為盜賊實在太可惜了,我願意幫你出使各地,建立屬於你自己的城池,尊你為諸侯,以成聖人之道。盜跖聽了不但不接受,還勃然大怒地說:「你這分明是在收買我,自己有了大城有何用處?堯舜湯武等古代君王擁有全天下,他們的子孫現在又在何處?柳下惠和孔子並非同時代,而盜跖也無法證實是否真有其人。本篇是寓言性質,莊子籍這篇故事表達自己崇尚自由無為的觀念。文中使用「無置錐...
自相殘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人或團體內部互相傷害。《晉書.卷一○七.石季龍載記下》:「季龍十三子,五人為冉閔所殺,八人自相殘害。」《三國演義》第八八回:「此非汝之能也,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殘害,以致如此。」也作「自相殘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