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34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灣副沙條鯊或鄧氏沙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aragaleus tengi (Chen, 1963)
體形修長,吻端圓;眼大型,側位,具瞬膜;噴水孔小;鰓裂長度約為眼前後徑之1.2~1.3倍(仔魚時稍短);上、下頜皆具唇溝;下頜齒不向外突出;上頜齒具小齒尖但無鋸齒緣;下頜齒根不明顯彎曲,前方齒呈T形。背鰭兩枚,不具硬棘;臀鰭1枚;第二背鰭約為第一背鰭之2/3大,起點位於臀鰭起點稍前;臀鰭小於第二背鰭,基底前不具隆脊;無尾鰭前凹窪。體色淡灰,無明顯之記號。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區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南方、越南沿近海域。臺灣則於西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極為有限,只知其通常為近岸棲息,雄魚性成熟體長78~88公分。
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半沙條鯊科(Family Hemigaleidae),Weasel Sharks
擬背斑扁鯊或擬背斑琵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quatina tergocellatoides (Chen, 1963)
頭寬且扁平,頭部寬度有時大於長度;前鼻瓣鬚狀;眼與噴水孔之距離小於眼徑之1.5倍;頭側具2或3葉明顯之三角形皮褶。兩背鰭小型且約略同大,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後角相對,第二背鰭起點位於第一背鰭起點與尾鰭起點之中點;胸鰭較長且窄,外角呈鈍角;尾鰭三角形,後緣稍凹入,下葉較上葉長,下葉前緣長為全長之1/6。尾柄縱扁。體背及尾之中線無大型棘存在,吻端及眼之上方則有;體側皮齒金字塔形。體背無眼狀斑;齒強而有力,稍向內彎曲,上、下頜各3行。
本種僅出現於臺灣海峽,為臺灣地區特有種。
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瞭解十分有限,可成長至63公分以上。
可由底拖網漁獲。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扁鯊目或琵琶目(Order Squatiniformes)
扁鯊科或琵琶科(Family Squatinidae),Angel Sharks
尖齒鯊或大口沙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aenogaleus macrostoma (Bleeker, 1852)
體形修長;眼大型,側位,具瞬膜;噴水孔小;鰓裂長為眼前後徑之兩倍長或更長;口裂呈拋物線狀;下頜齒凸出,上頜齒具小齒尖但無鋸齒緣,下頜齒齒尖呈鉤狀,亦無鋸齒緣;背鰭兩枚,無硬棘;臀鰭1枚;第二背鰭起點約與臀鰭起點位置相對或稍前;臀鰭小於第二背鰭,臀鰭前無隆脊;尾鰭前具凹窪。體表無明顯之記號,體色淡灰或青銅色。
出現於北緯10~30度間之西太平洋及北印度洋沿近海域。臺灣西南海域有漁獲記錄。
熱帶陸棚水域常見的種類,胎生,每胎產仔4尾,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所知有限。最大可成長至10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約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20公分左右。
可由底延繩釣、底刺網或底拖網所漁獲,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半沙條鯊科(Family Hemigaleidae),Weasel Sharks
麥氏真鯊或槍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macloti (Müller et Henle, 1839)
體形修長的小型類,體長不及1公尺。吻長而尖突;口前吻長為鼻孔間距之1.5~l.9倍;眼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1.8~2.5%;前鼻瓣乳頭狀;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3~14/10~14;上頜齒窄而齒緣平滑,大部分稍傾斜,具小齒尖,小齒尖亦不具鋸齒緣;下頜齒稍傾斜,齒尖平滑,齒根橫向。兩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鉤狀,外角窄圓,起點位置通常與胸鰭後角相對或稍前,內緣頗長,約為基底長之2/3;第二背鰭小且低,高度約為全長之1.8~2%,內緣長度為鰭高之2.3~4倍;胸鰭小,外角窄圓,前緣長度約為全長之14~16%。脊椎骨數151~156節。體背灰色或棕灰色,腹面白色,各鰭具白色邊緣而無特別明顯之記號,...
出現於肯亞、坦尚尼亞、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緬甸、中國大陸、新幾內亞沿岸海域。臺灣地區則出現於西部海域。
經常出現於沿近海陸棚區的小型鯊魚,目前為止對其瞭解相當有限,雌雄通常分開棲息。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1~2尾,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最大體長不及100公分,成熟體長約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45~50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犁鰭半沙條鯊或小口沙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migaleus microstoma (Bleeker, 1852)
體形修長;眼大型,側位,具瞬膜;噴水孔小;鰓裂短,成魚時鰓裂長約為眼前後徑之1.3倍(仔魚較短);口裂小;上頜齒具小齒尖但無鋸齒緣;下頜齒呈倒丫形,短且直立,齒緣平滑,不具小齒尖,齒根強烈彎曲;背、臀鰭形如鐮刀;第二背鰭約為第一背鰭之2/3大,位於臀鰭之稍前方,臀鰭小於第二背鰭,基底前無隆脊。體色淡灰或青銅色,無明顯之記號,有時體側有白點。
出現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間之沿近海域,北起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南至澳洲北部海域,臺灣附近則於西南海域有漁獲紀錄。
經常出沒於熱帶陸棚區。底棲性。胎生種類,每胎產仔4~14尾。以章魚、花枝、鎖管等頭足類為主食,此外亦食用甲殼類及棘皮動物。最大可成長至90公分左右。
可由底刺網、底延繩釣或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半沙條鯊科(Family Hemigaleidae),Weasel Sharks
長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尾科的泛稱。體長八尺許,略呈紡錘形,吻短,口稍闊。前脊鰭較後脊鰭長,胸鰭發達,尾鰭的上葉很長,幾乎和體長相等。背面青黑色,腹面灰白。產於熱帶及溫帶海域,以烏賊及群游性魚類為食。
日本半皺唇鯊或日本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mitriakis japonica (Müller et Henle, 1939)
口裂呈圓弧狀,鼻孔間距大於鼻孔寬度的2.5倍,齒扁平傾斜如刀狀,具小齒尖。眼窄長或呈裂縫狀。第一背鰭稍大於第二背鰭,起點與胸鰭後角相對或稍後;由胸鰭後角至腹鰭起點之距離長於第一背鰭前後長。各鰭緣具明顯白色邊緣,脊椎骨數154~165節。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沿岸,北起日本南至大陸東南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則出現於東北部海域。
常見的種類,底棲性,棲息於亞熱帶至溫帶陸棚區。卵胎生,每胎產仔8~22尾,每胎產仔數有隨母體體長的增加而增加的傾向。棲息於東海者6~9月是交配季節,產仔季節則在6~8月間,妊娠期10個月。以小魚、頭足類及甲殼類為食。最大可成長至120公分,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81公分及85公分,胎仔產出體長約為20~21公分。
通常由刺網、底延繩釣、底拖網或定置網所漁獲,魚肉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喙吻田氏鯊或篦吻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ania calcea (Lowe, 1839)
第一背鰭基底極度延長,鰭高則很低,起點位置與胸鰭基底相對;由第一背鰭硬棘起點至後角之長度,長於第一背鰭後角至第二背鰭硬棘之長度。尾柄不具隆脊起線;皮齒細小,皮齒冠約為0.5公釐長;體色棕灰。
主要出現於北大西洋東岸沿近海域,西印度洋及東、西太平洋亦有零星分布,臺灣地區則於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陸棚或斜坡區上層水域,是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73~1,450公尺,底棲性。卵胎生,每胎產仔6~12尾,以底棲之魚類及蝦為食。最大漁獲體長111公分,成熟體長約7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延繩釣漁獲。供食用,肝臟富含鯊烯。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刺鯊科(Family Centrophoridae)
彎齒鯊或廣鼻曲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oxodon macrorhinus (Müller et Henle, 1839)
體形修長之小型鯊類;吻特長;眼大;眼眶後緣具缺刻;唇溝不明顯;齒小,齒尖傾斜,無鋸齒緣或小齒尖;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後角之後;第二背鰭遠小於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臀鰭基底末端相對;臀鰭大於第二背鰭,臀鰭前隆脊很長。體色淡灰或淡棕,無明顯之色斑。
出現於印度西太平洋及印度洋南北緯35度間之沿近海域。
沿近海域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7~80公尺。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2~4尾。以小型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為食。由於體形不大,因此對人類不具危險性,最大可成長至91公分,性成熟體長60公分以上,胎仔產出體長40~43公分。
可由刺網或延繩釣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尖鰭刺鯊或黑尖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entrophorus acus (Garman, 1906)
吻端呈窄拋物線狀;口前吻長稍長於口裂寬,而短於由口裂部至胸鰭起點之距離。上頷齒直立或稍傾斜。第一背鰭低且基底頗長;第二背鰭約與第一背鰭同高,基底長則僅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3/4,硬棘基點與腹鰭內緣相對;第一背鰭基底末端至第二背鰭硬棘基底之距離約等於由吻端至胸鰭基底中點之距離;胸鰭後角尖窄延長,向後延伸僅達第一背鰭硬棘附近;尾鰭上葉後緣稍凹入。體側皮齒大部分重疊,呈葉狀,成魚時皮齒後緣則漸呈三尖叉狀。
本種出現於墨西哥灣及日本本州南方沿近海域,臺灣則於台東成功、宜蘭大溪附近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是較為罕見的種類,目前為止對其生態習性瞭解仍十分有限,僅知其棲息在200公尺以深的深海,雄魚成熟體長在81公分以上。
可由延繩釣釣獲,魚肉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刺鯊科(Family Centrophoridae)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