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擬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擬鰻肝臟具有毒性,平時居住於大陸斜坡的洞穴或縫隙,以其他類的鯊魚和魟魚為食。
鎧鯊或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alatias licha (Bonnaterre, 1788)
前鼻瓣短且不呈鬚狀;吻短而圓;吻長遠短於由口裂至胸鰭起點之距離,約為頭長之1/4;五鰓裂約略等長;唇厚,唇緣呈鬚狀,打褶,不為吸盤狀;上、下頜齒顯著不同,上腭齒小,齒尖窄尖如鉤,不具小齒尖;下頜齒大型,朝內彎曲,齒尖呈寬三角形,齒緣似鋸;齒式16~21/17~20。兩背鰭均不具硬棘;第一背鰭起點位於胸鰭後角略後方,基底末端位置則遠在腹鰭起點之前,較接近胸鰭而稍遠離腹鰭;第二背鰭起點約與腹鰭基底中點相對,第二背鰭稍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則超過第一背鰭基底長之1.5倍;胸鰭後角寬圓;尾鰭上、下葉不對稱,上葉長,下葉很短或不明顯,後緣缺刻明顯。尾柄不具隆脊或凹窪。皮齒低平。體色或黑或棕黑,有時有黑點。
本種主要出現於東大西洋沿近海域,另外西北大西洋之喬治灣、北墨西哥灣,西印度洋之南非、南莫三鼻克沿海,中太平洋之夏威夷群島海域,西太平洋之日本、澳洲、紐西蘭、臺灣沿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
深海棲息之暖水性種類,雖然常見不過分布較為零星,經常出現於陸棚區及斜坡區,棲息水深37~1,800公尺,較常出現於200公尺以深水域。以深海底棲性魚類(包括軟、硬骨)、頭足類、甲殼類等為主食。雌、雄個體體型大小差異頗大,最大體長至少159公分(雌魚),性成熟體長雌、雄魚分別在117公分及77公分以上,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延繩釣漁獲,魚肉供食用。肝臟可提煉鯊烯。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鎧鯊科(Family Dalatiidae),Sleeper Sharks
白邊真鯊或白邊鰭白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albimarginatus (Rüppell, 1837)
體形修長之大型類,可成長至2.7公尺以上。吻端寬圓;口前吻長為兩鼻孔間距之1~1.4倍;眼圓;前鼻瓣不發達;上唇溝短而不明顯;上頜齒頗寬,具明顯鋸齒緣,或直立或稍傾斜,三角形,齒尖高;下頜齒直立,齒根橫向,齒尖上端鋸齒緣。兩背鰭間具隆脊;第一背鰭大型,外角或尖突或窄圓,起點與胸鰭後角或相對或稍前,內緣長度為其基底長之2/5或更短;第二背鰭高度約為全長之1.5~2.3%,內緣長度為其高度之1.5~2.1倍,起點與臀鰭起點或相對或稍後;胸鰭大型,半鉤狀,外角或窄尖或窄圓,前緣長度約為全長之16~22%;脊椎骨數216~231節,尾鰭前之脊椎骨數115~125節。體背一般深灰色但有時呈青銅色,腹面...
出現於南北緯30度間之太平洋及印度洋水域,臺灣地區之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近岸及外洋棲息的種類,棲息水深0~800公尺,喜出現於近岸島嶼之珊瑚礁水域。卵生種,每胎產仔1~11尾,5~6尾較常見,妊娠期1年,夏天產仔。以中、底層水域棲息之魚類為食,包括燈籠魚、飛魚、鰹、鮪、魟等。體型最大可達30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160~180公分,雌魚成熟體長160~20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約63~68公分。
一般由延繩釣漁獲,本種在臺灣地區是沿近海捕鯊業者的主要漁獲對象之一,經濟價值頗高,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巴西達摩鯊或雪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Isistius brasiliensis (Quoy et Gaimard, 1824)
吻長約與眼前後徑等長眼位於頭之前側位齒式31~37/25~31;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兩倍;第二背鰭基底末端與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大於第二背鰭基底長的2倍;兩背鰭高度約略相同;胸鰭近似方形;腹鰭大於背鰭,尾鰭大型,上、下葉近乎對稱,下葉前緣長約為上葉前緣長之2/3。頸部具一明顯之環狀黑色帶。
本種為熱帶外洋性種類,於南北緯30度間之世界各大洋均可發現其蹤跡,中太平洋是最常出現的水域,臺灣則於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分布水域極廣,外洋性,通常是夜間在表層水域被漁獲,不過其經常出現的水深為85~3,500公尺。本種有日夜垂直洄游的習性,因夜間洄游至較淺水域而被漁獲,日間則洄游至深層水域。由其修長的體形、小型的偶鰭,及體內具大型且富含油脂的肝臟判斷,其在水中的移動並非依賴各鰭。卵胎生,其上、下頜均具大型且銳利的牙齒,因此得以攻擊體型遠大於牠的旗魚、鮪魚、海洋哺乳動物等。最大約可成長至50公分左右,最小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38公分及31公分。
由於其體形小,數量亦十分有限,因此不具任何經濟價值,可由底拖網或圍網漁獲。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鎧鯊科(Family Dalatiidae),Sleeper Sharks
日本鋸或日本鋸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ristiophorus japonicus (Günther, 1870)
吻往前端逐漸變窄;口前吻長約為全長的27~29%;觸鬚較接近吻端而稍遠離口裂部;觸鬚前的大型銳齒約9~10枚,觸鬚後則有9枚;口鼻間距為鼻孔間距的1.3~1.4倍;上頜齒39~49列。大型個體背鰭及胸鰭覆蓋皮齒。第一背鰭以一眼徑之隔與胸鰭分離。
出現於西太平洋之澳洲西方及南方海域,另菲律賓群島附近海域亦有可能有分布,台灣西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在澳洲之西方及南方附近海域之陸棚區是當見的種類,近乎底棲性,雖可出現在超過300公尺以深的海底,不過較常出現於水深37~146公尺的近海海底。有群聚性。卵胎生;以小魚及甲殼類為主食。最大可成長至約137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1~34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供食用,味美。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鋸鯊目或鋸目(Order Pristiophoriformes)
鋸鯊科或鋸科(Family Pristiophoridae)
高翅真鯊或大鼻白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altimus (Springer, 1950)
體形修長之大型類,可成長至2.8公尺。吻或圓或短鈍;口前吻長為兩鼻孔間距之1.3~1.4倍;前鼻瓣三角形,頗寬;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4~16/14~15,通常為15/14~15;上頜齒寬,具明顯鋸齒緣,為直立或稍傾斜之三角形,無小齒尖;下頜齒具窄而直立之齒尖,鋸齒緣,齒根橫向。兩背鰭間具明顯隆脊;第一背鰭鉤狀,外角鈍,起點位於胸鰭基底末端與內緣中點之間,內緣長為基底長之1/2或稍短;第二背鰭大且高,高度為全長之2.8~3.4%,內緣短,長度為鰭高之1.1~1.4倍,起點位於臀鰭之稍前方;胸鰭大型,鉤狀,外角窄圓或尖突,前緣長度約為全長之20~22%。脊椎骨數194~206節,尾鰭前脊椎骨...
大西洋水域之佛羅里達、巴哈馬、古巴、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委內瑞拉沿海,東北大西洋之塞內加爾、甘比亞、獅子山、象牙海岸、迦納、地中海海域,西印度洋之南非、馬達加斯加、印度、紅海海域,西太平洋之中國大陸沿海,中太平洋之夏威夷海域,東太平洋之加利福尼亞彎、南墨西哥、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勒維拉基吉度島海域,臺灣之東北部海域有漁獲記錄。
熱帶及亞熱帶離岸棲息的種類,通常在大陸棚與大陸斜坡交界之深水區被發現,一般棲息水深約90公尺,有的可深至250~430公尺,小魚則在較淺水域(25公尺以淺)被發現。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3~15尾,以硬骨魚類為主食,有時亦發現食用軟骨魚類之鯊魚、魟及頭足類之烏賊。最大可成長至3公尺,雌、雄魚之性成熟體長分別在226公分及216公分以上,胎仔產出體長70~90公分。
一般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Chilloscyllium indicum (Gmelin, 1789)
體形修長;吻端窄圓;體側具一隆脊。背鰭小而圓,小於腹鰭,且不具向後突出之後角;兩背鰭間距約略等於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兩倍;第一背鰭起點在腹鰭基厎末端之後;臀鰭前後長約與尾鰭下葉起點至上葉後緣缺刻之距離相等。體表具無數深棕色或淡黑色班點,底色為淡棕色。
本種出現於西太平洋之日本、韓國、菲律賓沿海,及印度洋北部海域。臺灣地區則於西南及東北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常見的種類,但目前為止對牠的瞭解十分有限,只知其為近岸底棲性的種類;卵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65公分。
本種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灰三齒或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Triaenodon obesus (Rüppell, 1837)
體形頗為修長之小型鯊類;第一背鰭及尾鰭上葉鰭尖呈明顯白色(有時白色亦會出現於第二背鰭、尾鰭下葉及胸鰭鰭尖);吻短且寬;眼眶後緣具缺刻;前鼻瓣管狀;第二背鰭大型;齒緣平滑,上下頜齒皆具小齒尖。
本種出現於南北緯30度間之中、西太平洋及印度洋熱帶和亞熱帶水域。
熱帶水域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0~330公尺,經常出現於珊瑚礁區,一般在底層被發現。成熟年齡大約5歲,至少可成長至25歲。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1~5尾(2~3尾最常見)。少有攻擊人的記錄,危險性不高,最大可成長至213公分,但一般均不超過160公分,成熟體長約105公分,胎仔產出體長52~60公分。
可由延繩釣或刺網漁獲,可供觀賞或食用,是水族館經常飼養的種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臺灣橙黃鯊或台灣喉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irrhoscyllium formosanum (Teng, 1959)
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後角相對,約位於吻端與尾鰭前凹窪之中點;臀鰭基底末端與第二背鰭基底前1/3部分相對,後角在第二背鰭基底末端之前,而約與第二背鰭基底中點相對;臀鰭基底長稍長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軀幹、尾部及尾鰭共具約6處之深色鞍狀斑。
本種僅出現於台灣附近海域,為臺灣地區特有種。
目前對牠生態的瞭解可謂完全缺如,唯一的一次漁獲記錄在1959年,漁獲水深110公尺,體長35~39公分,由底延繩釣所漁獲。
由於體形太小並無利用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斑鰭鯊科(Family Parascyllidae),Collared Carpet Sharks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形似鯖或鮪的魚。參見「土托魚」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