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Heterodontus japonicus (Maclay et Macleay, 1884)
上眼眶隆棘低,眼後往下方傾斜的角度不明顯;上下頜後方臼齒皆呈圓形;體背中線不具隆棘。第一背鰭起點與胸鰭起點相對;臀鰭基底長之2倍約等於由臀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下葉起點之距離。體色淡棕,具深棕色之鞍狀斑紋。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之日本外海、韓國、中國大陸沿近海域。臺灣地區北部海域偶而回以漁獲。
經常出現於溫帶大陸棚水域,棲息水深6~37公尺,底棲性,喜棲息於多岩礁及海藻覆蓋的海底,游泳速度緩慢,經常是利用胸鰭及腹鰭在海底如步行般的移動。卵生,經常將螺旋狀的卵筴產於石縫中或纏於大型海藻上,每次產卵2枚,產卵季節在3~9月,3、4月是盛產期,孵化期則約為1年。
可由底拖網或底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虎鯊目或異齒目(Order Heterodontiformes)
虎鯊科或異齒科(Family Heterodontidae),Bullhead Sharks, Horn Sharks, or Port Jackson Sharks
點紋斑竹鯊或狗(狗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hilloscyllium punctatum (Müller et Henle, 1838)
軀幹及尾部較修長;吻端圓;體側不具隆脊。背鰭大型且呈較尖銳之大三角形,稍大於腹鰭;第一背鰭起點較前,在腹鰭基底前1/2處;臀鰭起點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方,起點至後角之長稍短於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成魚體色深棕,通常不具體斑,但仔魚時具橫向之淡黑色斑點。
本種於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日本、菲律賓、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於台東、東港、高雄沿近海域有漁獲記錄。
常見的種類,只知其為近岸底棲性種類,卵生,其餘相關之生態習性資料仍不得而知。最大漁獲體長約95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白斑星鯊或星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stelus manazo (Bleeker, 1854)
體形頗修長;頭短;胸鰭前體長為全長之17~21%;口前吻長為全長之5.7~7.5%;眼眶前吻長為全長之6~7.8%;兩鼻孔間距頗窄,約為全長之2~2.9%;齒呈臼齒狀;兩背鰭間距約為全長之19~23%;第一背鰭呈寬三角形,基底中點較接近腹鰭而離胸鰭稍遠;胸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11~15%,後緣寬度為全長之7.5~14%;腹鰭前緣長度為全長之5.4~8.2%;臀其高度為全長之2.2~3.4%;臀、尾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高度,為全長之6.5~9%。體背顏色灰或棕色,腹部淡色,體表通常具白色亮點,不具暗點或暗斑。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岸沿近海域,北起日本南至越南均可發現其蹤跡,另外西印度洋之肯亞沿岸亦可發現其蹤跡。臺灣於東北部海域是常見的種類。
經常出現於熱帶及亞熱帶陸棚區,嗜好砂質或泥質的底質。卵胎生,每胎產仔1~22尾,2~6尾(平均5尾)較為常見。母體體型愈大有產仔數愈多的情況,妊娠期10個月,春季產仔。主要以底棲性無脊椎動物為食,其中主要為甲殼類。最大可成長至117公分,成熟體長則在60~70公分間。胎仔產出體長約30公分。
可由底拖網或延繩釣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烏翅真鯊或污翅白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archarhinus melanopterus (Quoy et Gaimard, 1824)
體形壯碩,成魚體長通常不及1.6公尺。吻短鈍;口前吻約為鼻孔間距之0.9~1.1倍;眼大而呈橢圓形,前後徑為全長之2~3%;前鼻瓣稍延長而形如乳頭狀;上唇溝短而不明顯;齒式11~13/10~12,12/11較常見;上頜齒或直立或傾斜,齒尖窄而邊緣呈鋸齒狀,齒根則具粗糙之鋸齒緣或小齒尖;下頜齒或直立或傾斜,亦具鋸齒緣,齒根橫向。兩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呈大型鉤狀,外角圓,起點位置通常與胸鰭後角相對,內緣長度約為基底長之半;第二背鰭大且高,高度為全長之3.4~4.1%,內緣長度則較短,為鰭高之0.8~1.1倍,起點位置與臀鰭起點相對;胸鰭呈窄鉤狀,外角窄圓,前緣長為全長之17~19%。脊椎骨數19...
出現於北緯40度與南緯30度間之中太平洋、西太平洋、印度洋及地中海東岸沿海。臺灣則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可發現其蹤跡。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海域,經常出現於近岸珊瑚礁區,甚至是深度僅數公尺的潮間帶,生性活潑,游泳能力強,並沒有明顯的群聚行為。胎生,每胎產仔2~4尾,妊娠期16個月,產仔季節在晚冬早春之際。以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由於體型並非特大,對人類不至於構成太大的危險,它的天敵是大型石斑魚及其它種類的鯊魚。最大體長不及2公尺,成熟體長90~100公分,胎仔產出體長33~52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Chil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 1830)
軀幹及尾較粗短;吻端圓;體側具一隆脊;背鰭或呈圓形或略呈三角形,約與腹鰭同大,不具向後突出之後角;兩背鰭間距較短,僅稍長於第一背鰭基底長;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基底相對或落於基底稍後方;臀鰭起點位置在第二背鰭後角稍後,基底長稍短於由尾鰭下葉起點至後緣缺刻之長。體表厎色深棕色,其上散佈無數白點,同時亦具深棕色或淡黑色之橫帶。
本種於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越南、中國大陸、台灣、日本、菲律賓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分布於西南海域。
常見的種類,但目前為止對其瞭解仍十分有限,只知其為近岸棲息的底棲性種類之一。卵生,體長最大可成長至約95公分。
通常由底拖網所漁獲,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竹鯊科或天竺科(Family Hemiscylliidae),Bamboosharks
鏽鬚(鑼槌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ebrius ferrugineus (Lesson, 1830)
口裂位於眼之後方;眼側位;噴水孔很小。尾長不及軀幹長,尾鰭長度超過全長之1/4;背鰭兩枚,呈三角狀,皆不具鰭棘;臀鰭一枚;第一背鰭大於第二背鰭及臀鰭,基底與腹鰭基底相對。體色通常呈棕色,依食性之不同而有些許差異,可由褐色至深棕灰色。
西太平洋及印度洋之南北緯30度沿近海域,臺灣地區於東北部及西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卵胎生,胎仔在母體子宮中具卵莢,胎仔於卵莢中成長,最後脫離卵莢才產出。每胎產仔至少8尾,胎仔產出體長約40公分。以珊瑚、甲殼類、頭足類、海膽及珊瑚礁魚類為食。是沿近海域厎棲性種類,通常以延繩釣釣獲,偶而可由底拖網所漁獲,是頗為罕見的種類。
體型中大型,最大可成長至3公尺以上,是水族館經常飼養的種類之一,可供食用。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鏽鬚科(Family Ginglymostomatidae),Nurse Sharks
鼬鯊或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leocerdo cuvieri (Péron et Lesueur, 1822)
頭特大;吻短且鈍;口裂特大;第一背鰭後之軀幹部修長;上頜唇溝向前延伸達眼部附近;噴水孔大型;齒形如雞冠,具明顯鋸齒緣;尾柄具低的隆脊;尾鰭修長,上葉鰭尖尖突;體表具垂直向斑紋,成魚則逐漸褪色或消失。
本種廣泛出現於南北緯40度間之世界各大洋,臺灣於西南及東北海域均有其蹤跡。
溫帶、熱帶海域常見的種類,棲息水深0~140公尺。經常出現在河口域、珊瑚礁區或瀉湖區,亦出現於外洋水域。夜間通常會近常游至淺灘、河口、瀉湖區,白天則游至較深水域。除索餌時會有群聚的行為外,一般大多單獨行動。生性活潑,游泳能力特強,是最危險的種類之一,其危險性僅次於大白鯊。最大可成長至9.1公尺,一般體長均不及5公尺,成熟體長約230~250公分。卵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10~82尾,胎仔產出體長51~76公分。
可由延繩釣釣獲,是臺灣沿近海鯊漁業的漁獲對象之一,魚肉供食用,唯價格不高,是鯊魚中較廉價者。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真鯊科(Family Carcharhinidae),Requiem Sharks
灰星鯊或灰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Mustelus griseus (Pietschmann, 1908)
體形修長;頭短;胸鰭前體長為全長之17~21%;口前吻長為全長之5.7~7.1%;眼眶前吻長為眼前後徑之2.3~3.1倍;兩眼眶間隔窄,為全長之3.6~4.5%;口裂頗長,稍長於眼徑,為全長之2.5~3.7%;上唇溝與下唇溝約略等長或下唇溝稍長,上唇溝長度為全長之0.8~1.4%;齒呈臼齒狀;兩背鰭間距為全長之18~22%;第一背鰭基底中點與胸、腹鰭基底之距離相等;臀、尾鰭間距長於第二背鰭高度,為全長之6.1~8.1%。體背顏色灰或棕灰,腹面淡色,體表無白點、暗點及暗色斑。
本種出現於西北太平洋,北起日本南至越南均可發現其蹤跡。台灣於東北部海域可以漁獲。
太平洋溫帶、熱帶海域經常出現的底棲性種類,棲息水深可達50公尺以深。為胎盤型胎生種類之一,每胎產仔5~16尾,產仔數目有隨母體體長的增加而增加的情形。日本海域出現者妊娠期約為10個月,產仔季節在4、5月間。產出體長約為28公分,最大可成長至101公分。性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80公分及62公分以上。主要以無脊椎動物的甲殼類為食。
本種於日本及台灣是經常漁獲的經濟性魚種之一,近年來漁獲量已明顯銳減。魚肉可供食用,在台灣是鯊魚煙燻製品的上等材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白眼目(Order Carcharhiniformes)、Ground Sharks
皺唇鯊科(Family Triakidae),Houndsharks
亮烏鯊或燈籠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Etmopterus lucifer (Jordan et Snyder, 1902)
由吻端至第一背鰭硬棘的距離,遠短於由此硬棘至尾鰭上葉起點的距離,而稍長於兩背鰭硬棘間距;由第一背鮪基底末端至第二背鰭起點之距離,大於第二背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上葉起點距離的兩倍。上頜齒之小齒尖數目隨著成長而增加,可增加至4對。軀幹部位皮齒呈細長鉤狀;軀幹、兩背鰭間、頭背側兩眼眶間、第二背鰭與尾鰭間之軀幹側方皮齒皆呈線狀排列。體色灰黑,腹鰭上方具頭尾向延長之黑色翼斑,翼斑向前延伸部分較向後延伸部分為長。
西南大西洋之阿根廷、烏拉圭,西印度洋之好望角、南非、莫三比克、坦尚尼亞,西太平洋之日本、中國大陸、臺灣地區,南中國海之印尼、菲律賓、澳洲、紐西蘭等沿近海域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則出現於東北部海域。
深海底棲性,經常出現在陸棚區及斜坡區之底部,棲息水深183~823公尺。於南非附近海域分布的族群,成熟雄魚數目遠多於雌魚卵胎生種類之一,以底棲性硬骨魚類及蝦類為食,可成長至約42公分,成熟體長雌、雄分別為34公分及29公分。
可由底拖網漁獲,因體形太小,經濟價值不高,無食用價值,僅提供為養殖用餌料。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角鯊目或棘目(Order Squaliformes),Dogfish Sharks
鎧鯊科(Family Dalatiidae),Sleeper Sharks
灰六鰓鯊或灰六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Hexanchus griseus (Bonnaterre, 1788)
體形較粗短,非常大型,可成長至4.8公尺以上。頭形短鈍;眼小;下頜具6列大型梳狀齒,各齒皆具短小齒尖。尾柄粗短,由背鰭基底末端至尾鰭上葉起點之距離約等於或略長於背鰭基底長。
本種廣泛出現於世界各大洋之溫帶及熱帶沿近海域,臺灣則於東北部海域偶而可以漁獲。
棲息於陸棚及斜坡區,棲息水深0~1,875公尺,仔魚階段會出現於較淺水域,成魚則棲息在較深水域。身體柔軟靈活,游泳能力強,常出沒於近海底之處。以魚類(包括鯊、魟、銀等軟骨魚類及硬骨魚類)、頭足類、甲殼類等為食,有時亦發現其食用海洋哺乳動物。卵胎生,每胎產仔22~108尾,沒有攻擊人類的記錄。最大漁獲體長記錄482公分,胎仔產出體長65~70公分。
可由延繩釣、刺網、底拖網漁獲。魚肉供食用或製成魚粉,肝臟可提煉油脂。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六鰓鯊目或六鰓目(Order Hexanchiformes),Frilled and Cow Sharks
六鰓科或六鰓鯊科(Family Hexanchidae),Cow Sharks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